摘要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步,在相同封裝尺寸下,積體電路(IC)內部整合的功能日益增多。例如,一個14引腳的IC內可能包含四組運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 Op-Amp)。在應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未使用運算放大器的處理問題,即應將其懸空、接地,還是連接至電源端?本文參考相關文獻,探討未使用引腳的適當處理方式,並分析不當處理可能引發的影響。此外,透過實際案例說明不恰當的連接方式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
未使用引腳的產生原因
積體電路中出現未使用引腳的情況主要有三種原因 [1]:
- 封裝規格限制:IC通常採用標準封裝,其提供的引腳數量可能超過實際所需。
- 測試與校正用途:部分引腳在IC製造過程中用於測試或校正,這些引腳在正常使用時通常應依據元件規格書的指引進行處理。
- 功能冗餘:由於現代IC整合度提升,部分功能在某些應用場景下可能無需使用,導致部分引腳閒置。
NC和IC引腳的差異
"NC"(No Connection)表示該引腳未與IC內部任何電路相連;"IC"(Internal Connection)則表示該引腳內部與IC電路相連。若引腳僅在測試或校正階段使用,而在正常操作時不可連接,則應標示為"IC"。然而,目前業界對於何時使用"NC"或"IC"尚無統一標準,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仍以"NC"標示,如下圖所示之引腳1、6、7和12。

圖 1:VN5E050J-E的引腳定義 來源:ST
未使用的運算放大器的處理方式
在實際應用中,某些多通道運算放大器可能僅使用部分通道,而未使用的放大器則需適當處理。一般而言,未使用的輸入端不應保持懸空,而輸出端則可選擇懸浮或連接至電源軌。不適當的處理方式可能導致功耗增加、雜訊提升等問題。
正確處理未使用運算放大器需滿足以下兩項條件 [2]:
- 輸入端電壓應維持於共模輸入範圍內(Common-Mode Input Voltage)。
- 輸出端電壓應設定於元件的輸出電壓擺幅範圍內(Output Voltage Swing Range),避免位於極端電壓值。

圖 2:正確的處理未使用的運算放大器
如圖 2 所示,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接至反向輸入端(Inverting Input),形成電壓跟隨器(Voltage Follower)。假設供電電壓為VDD = 5V、VSS = 0V,則非反向輸入端(Non-Inverting Input)可設為2.5V,進而使輸出電壓穩定於該值,確保其位於適當的擺幅範圍內。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若運算放大器採用雙電源供應(如±15V),則不可將輸入端直接接地。若負電源(-15V)最後啟動,可能導致該端變為正電位,進而損壞運算放大器。
未使用的運算放大器的不當處理方式
文獻[2]提出了四種不當處理未使用運算放大器的方式,如圖 3 所示,並分析其潛在影響:
- 輸入端懸浮(模式A):輸入端易受雜訊干擾,導致輸出電壓不穩定,甚至可能隨電源變動而消耗額外工作電流。此外,雜訊可能藉由電源與地線耦合至其他運算放大器,影響整體電路性能。
- 輸入端施加最大電壓(模式B):若運算放大器內部具有二極體箝位結構,此方式可能造成輸入端過載,使運算放大器發熱甚至損壞。
- 輸出電壓不確定(模式C):輸出電壓受輸入偏移電壓(Offset Voltage)影響,且電阻誤差可能進一步影響輸出電壓的穩定性。
- 輸出端被強制拉低(模式D):此方式導致運算放大器消耗過多電流,影響電源效率。

圖 3:四種不當的運算放大器連接方式
實際案例分析
圖 4 展示了一個我曾犯過的錯誤電路設計案例,其中未使用的運算放大器之輸入與輸出端均直接接地。該設計導致部分電路板上的運算放大器溫升高達40°C。進一步分析發現,輸入偏移電壓使得輸出電壓不為零,而由於輸出端短路至地,導致工作電流異常增大,最終造成IC過熱。

圖 4: 運算放大器的輸入和輸出均直接接地
結論
將未使用的運算放大器輸入端直接接地可能會導致額外的電流消耗,進而影響電路性能。因此,最為穩妥且安全的處理方式是將其配置為電壓緩衝器(Voltage Follower),並將輸入端連接至電源軌之間適當的電位。正確處理未使用的運算放大器不僅可以降低功耗,還能有效減少雜訊干擾。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如本案例所示,將輸出端直接接地是不可取的,因為這可能導致嚴重的功率損耗與溫升問題。
參考文獻
1. James Bryant, Some Thoughts on the Connection of Unused Pins, Analog Electronics
2. AN1957, Avoiding Noise and Power Problems with Unused Op Amps, Maxim Integ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