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需求釐清與風格定位
在裝潢開始之前,最關鍵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就是「需求釐清與風格定位」。這不僅是設計師與業主間的溝通起點,更是整個裝潢計劃的基礎。若一開始沒釐清清楚,後續會有很多設計上的誤解與資源浪費。
首先,請問問自己:「這個空間是誰要住的?」單身族、夫妻、新婚家庭、三代同堂,不同的家庭組成有不同的使用習慣與需求。再來要思考「怎麼住」——例如是否經常下廚?是否需要居家辦公?有沒有養寵物?小孩是否還小?這些都會影響空間的機能與動線規劃。
接著請列出你「需要什麼機能」:收納空間多不多?衣服款式及收納要掛衣架還是摺起來?需要書房還是多功能房?是否有客房需求?甚至是有沒有需要預留未來用途可以先不需要裝潢的房間?這些都應該整理成「需求清單」,協助設計師或工班更精準地設計,切記,設計師不會通靈,有時候口語講出來的想法設計師腦袋的畫面也未必和您一樣,最好都是有圖面輔助,才可以快速切入重點,不然一來一往的改需求,也是很勞民傷財的。
除了功能之外,風格也是核心要素。現代簡約、工業風、北歐風、日式無印、美式復古等,不同風格在材質選擇與顏色搭配上差異極大。建議您可多利用網路或 IG,收藏自己喜歡的裝潢風格圖片,並試著說明你喜歡這些圖片的哪些元素。這有助於視覺化你的想法,設計師也更容易理解。
最後,是最現實的問題:預算。預算不只是「有多少錢可以花」,而是要如何「分配資源」。例如是想把錢花在廚具還是系統櫃?要不要做全室木作?是否用高階建材?裝潢是預算分配的藝術,明確的預算能幫助團隊在設計時做出對應策略。
*tips:找設計公司時可先看看設計師是否會主動詢問您的家裡人數、使用狀況等等,若在尚未了解的情況前就先幫您規劃設計,那可能說明設計師只是盡他所能地利用室內空間配置套樣板了;現今許多建案皆已小坪數為主力,有可能會碰上設計公司直接說明預算未達100萬可能沒辦法接案,多尋找幾間或是就以100萬來規劃,後面再慢慢調整工項,若真的預算不足多半業主會改找工程行或工班,這個後續再另寫一篇說明。
第二階段:丈量與初步設計規劃
完成需求釐清後,接下來進入「丈量與初步設計規劃」階段。這是將概念轉化為圖像的開始。設計師或工班會安排時間到現場進行精準丈量,確保後續的設計與施工都建立在正確尺寸上。丈量的項目包括牆面尺寸、樑柱位置、門窗尺寸、天花板高度、水電配置現況、管道間位置等。這些數據都是設計圖製作與材料估算的基礎。
接下來,設計師會根據丈量結果與業主的需求,繪製「平面配置圖」,也就是空間的初步分配草圖。這圖上會標示家具配置、動線流向、牆面變動、收納空間配置等。這階段的討論十分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居住的舒適度與未來維修便利性。建議業主與設計師共同討論以下幾點:
1. 動線是否合理?能否方便從客廳到廚房或浴室?
2. 採光是否充足?是否需要調整隔間讓自然光更進入?
3. 收納空間是否足夠且合乎使用邏輯?
4. 是否考慮未來使用變化(例如小孩長大或老人入住)?
*tips:有了初步規劃圖面後,請務必把自己投射想像在空間中生活,從你早上起床想到最後晚上睡覺,這樣能夠幫助你更快釐清空間上的使用是否符合你個人的需求,例如:下班回家進家門脫鞋、放外套包包、放鑰匙等這些動作在規劃的空間內會是如何進行?在哪個位置吃晚餐?想坐在沙發上划手機的同時可能需要充電,要不要多設一個插座避免之後還要自己拉延長線?;同時也請設計師將圖面所有空間尺寸標示清楚,除非你對尺寸的掌握非常有概念能在腦海想像就大致掌握,否則還是強烈建議您可以拿著捲尺,在現實空間拉一下尺寸會更有概念,可以了解主臥床邊的走道寬度夠不夠?客廳沙發加上桌子之後還夠不夠空間行走? ""超級重點"":在看桌椅空間時,要能模擬人坐在椅子上的空間,而不是椅子靠上桌子的空間,以免圖面看起來空間足夠,實際使用發現椅子拉出來坐人後,壓縮到走道空間的情形。
第三階段:初步報價與估算總預算
在平面配置初稿確認後,接下來就是「初步報價與預算估算」。這個階段將幫助你把理想設計轉化為現實可能。
設計師或工班會根據已討論的設計方向,列出初步報價單,這通常會列出以下幾大項目:
- 拆除工程:例如拆牆、拆地板、拆舊家具等。
- 水電工程:包含配電、插座、照明、弱電、冷氣預留等。
- 泥作工程:如鋪磚、砌牆、地坪找平等。
- 木作工程:系統櫃、天花板包樑、展示櫃等。
- 油漆工程:批土、底漆、面漆、特殊漆。
- 門窗、玻璃與五金:拉門、隔間玻璃、門鎖、五金配件。
- 設計費:有些設計師會將設計費獨立列出。
初步報價會讓業主有個整體金額概念,也能初步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預算。如果總價偏高,可以回頭檢討設計內容,例如是否能減少木作、簡化材質選擇、縮減某些空間等。
這時也可開始思考是否需要貸款或分期付款,讓資金調度更靈活。建議預留10~15% 預備金,以應對後續的突發狀況(不得已的修正設計或追加工程及設備等)。
*tips:報價單小技巧,通常報價單會有總表及詳細表,總表會大致上列出這件工程會有哪些工程項目及該項目的總額,然後加總成一個總工程費用,後面依各設計公司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百分比加成費用(設計費或營業稅等),而一個快速簡單的重點在"詳細表",羅列了所有在你家會進行的項目,而該表依序應該清楚的列出:工程項目、單位、數量、單價及複價,舉例
項目:矽酸鈣板天花板 單位:m2 數量:50 單價:100 複價:5000
你應該可以從這張表清楚看到設計師幫你做的項目,需要多少數量和每一單位的金額,一般常見的單位會有:1公分、1公尺、1平方米、1盞、1座、1張、1台、1組、1只等等,如果你在表內看到了設計師使用"1式",那你就要特別確認詢問一下了,通常除了假設工程(保護、搬運等無法計量)或者廢棄物清運有可能會用1式之外,實際做出來的裝潢應該都不會用到1式,這就會是一個簡單初步判別有可能被灌水的地方了。(有些設計公司的清運會用"車",1車2車來計費,不過一般自用宅的裝潢其實量都不多,用1式也是無可厚非)
第四階段:細部設計與正式報價
這個階段是將「大方向」的設計深化成「可執行」的藍圖。細部設計通常包括:
- 材質選定:木皮、磁磚、壁紙、油漆顏色。
- 櫃體與家具細節:每一個抽屜、門片的尺寸與開啟方式。
- 燈光與插座配置:是否需要燈帶?哪些地方需USB插座?
- 收納功能確認:如拉籃、鏡櫃、層板、抽屜深度等。
您應該要能夠充分的了解規劃後的室內空間,從平面圖、立面圖、模擬圖到3D建模動畫,千萬不要因為有些圖面看不懂,就完全讓設計師自行發揮,那只是增加之後的"裝潢後悔的幾件事"的機率罷了。
完成細部設計後,設計師會提供「正式報價單」,這比初步報價更細緻,金額也會更準確。此時建議至少比較兩到三家不同的廠商報價,確認價格是否合理,內容是否齊全。當然這是理想狀況,但實際狀況是你通常沒辦法按照同樣的規劃設計規格材質去取得兩三家的報價,所以這邊建議可以就面積單價去和家裡已經做過裝潢的朋友當初報價單比較看看,不要相差太多基本上都不太會有問題,或者如果您真的沒有朋友能幫您看,也是可以留訊息給我抽空幫您檢視。
如果一切順利,雙方可進入簽約階段。簽約時,務必詳閱合約內容,以下是幾個不能忽略的重點:
1. 付款方式:通常會分為簽約訂金10%、開工材料進場40%、某一項目完工40%、尾款驗收完成10%。(各家可能會有一些落差,簽約訂金是因為設計師就要開始幫忙安排協調工班了;材料進場則是設計公司通常都需要先墊付材料錢,所以這一筆通常比例會較高;某項目則是設計師會抓一個中期完成的工項,讓你能明顯看到家裡的裝潢到一個進度,可能剩下一些燈具冷氣設備類的收尾工作;驗收則是在全室完工清潔乾淨後,經過您親自確認沒問題最後付的一筆款項)
2. 工期約定:明確寫出完工日期與延遲處理方式。(如果以現在最常見的社區大樓為例,在開工時需要向社區申請,通常會有一筆清潔款項,按照施工的工期來計費,所以針對施工的逾期需要清楚寫上合約,另外可能的是租屋族的話,延誤工期就會導致你在外要多付下個月的租金了,不過通常設計公司為了避免這類問題,會把工期抓得較為寬鬆,這部分比較沒輒,畢竟不是人人都對抓工期有概念,每個不同的案子也有不同的困難點)
3. 保固內容:哪些項目有保固?保固年限?(通常沒特別要求會是保固一年,如果可以依些五金零配件等可以和設計師討論能不能增加保固或免費服務,通常一些開關門板、抽屜等等的五金配件比較容易損壞或使用後歪斜導致開關不順或不密合)
4. 附加項目:如業主需自行處理的項目或第三方協力廠商介入。(舉個簡單例子就是你家具要不要自己買自己挑?雖然比較麻煩但有些比較知名的大廠牌都是得透過自己挑選搭配的,可以協調是否能幫忙搬運定位;或者直接請設計師幫忙選配家具,這種通常會帶你去和設計公司有配合的家具廠,可以花錢省麻煩,但樣式種類可能相對少,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完成這四個階段後,裝潢才算真正「進入軌道」。這是一個從理想到執行的重要過程,只要每一步都穩紮穩打,就能為接下來的施工與入住打下穩固的基礎。
後面還有實際開工後的四個階段,就留到下篇來做說明了,我會用公共工程品質管理的角度來帶您瞭解,說明如何面對施工中的問題,絕對也是乾貨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