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要有一定的儀式感?你的的財務狀況很特別,和其他人不一樣?通貨膨脹讓你入不敷出?奢侈品是投資?
看看理財專家Ramit怎麼說。
1. 完美的早晨儀式不會讓我們變有錢
愈來愈多人在講早晨起床後應該做什麼,好像變成一個什麼儀式,而且內容愈來愈細,愈來愈誇張。
但Ramit坦誠他早上起來先滑一個小時的手機,看 Netflix,而且他沒有冥想、沒有寫感謝日誌,也沒有喝一缸子的水。我們自己決定我們理想中的生活,包括早上起床後要做什麼。重點是要有意識地運用我們自己的時間。
如果我們想要不靠鬧鐘起床,可以想想幾點睡覺可以不用鬧鐘就起床。如果想要每天早上幫小孩做早餐,可以想想是否能前一天晚上準備好。如果想要在早上時悠閒地追劇兩小時,問問自己:我要怎樣才可以做到?
他同意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理想生活中的早晨儀式,但他不建議大家做一些不明究理的儀式活動。因為理想早晨的例行活動不是喝了多少水、寫日誌的時間,而是在前一天、前一週或前一年決定我們的理想早晨該是什麼樣子,只要掌握基本要素即可。
2. 不用擔心被課稅
有些人覺得被政府先課稅再退稅很吃虧,好像是無息借錢給政府。但實際上,研究資料顯示我們會花掉那些錢,資料更顯示,這些退稅款多半會被存起來或用來償還債務。
有些人會有一些奇怪想法,例如:有人認為薪資不能太高,否則會被課更多的稅。美國是採累進稅率計算,所以不是用所有的收入乘以一個稅率。或是很多人覺得有錢人利用制度漏洞,所以不用繳稅金,實際情況並不盡然如此。有時候,我們的政治觀會影響我們對稅務的理性判斷。
而Ramit的想法是很高興能繳稅。他認為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這個國家有這麼多基礎設施。他很高興能在美國賺到錢,也很高興能繳稅來支持公共利益。
3. 你不特別
坊間有一個說法:每個人的財務狀況都是獨特的。但Remit認為每個人的財務狀況都差不多,只要遵照一些基本原則,例如他的書《從0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致富系統》裡面寫的原則,並且熟練這些原則,就可賺到與眾不同的財富。
4. 通貨膨脹不是問題所在
當人們一直在談論通膨太高了,因此入不敷出。通常事實的情況是:他們花太多錢,不知道他們的錢花到哪裡去了。他們的儲蓄率和投資率很低,他們甚至不知道儲蓄率是什麼。他們只是聽到新聞一直報導經濟情況會很糟糕。其實,通膨有時候高,有時候低,是我們不能控制的。我們能控制的只有我們的收入和花費,把心思放在這上面,總體經濟的事就留給別人去煩惱。
5. 我們對金錢的感覺與我們銀行帳戶中的金額不相干
Ramit發現他接觸過的百萬富翁常常為錢擔憂,因此他發現,我們對金錢的感覺和銀行帳戶中的金額無關,而是和我們如何看待金錢有關。
多數人都不知道我們直接從銀行帳戶付了多少錢出去,我們對花小錢有所遲疑,但卻不知道直接從銀行帳戶付了大筆的開銷費用。
他舉例說明。曾有人私訊他:我僱用了財務顧問,但不確定他是否適合我,你可以幫我嗎?於是 Ramit推薦他加入自己每月69美元的指導方案,每個月會有群組會議,讓大家可以問問題。對方卻說:我不知道我是否負擔得起。他覺得有趣的是,這位仁兄可能一生中盲目地付給資產管理公司幾十萬的顧問費用,卻不願付小額的諮詢費。
6. 搞清楚自己是否負擔得起
Ramit接觸過有財務困難的人,造成的原因通常有兩個:第一個是他們花在房子的費用,第二個是他們花在卡車的費用。
有些人的月薪不多,但卻花了很多錢在不必要的花費上。他認為陷入財務困難通常有三個徵兆:
a. 買付不起的東西
b. 只根據每個月要付多少費用來決定自己是否負擔得起
c. 本末倒置
他建議,要決定自己是否付得起某樣東西,是要實際去計算數字,而不是感覺我們付得起。他曾經在社群媒體問大家,要怎麼決定是否可以負擔2000美元的床墊。結果有人回答:睡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這並沒有回答是否負擔得起的問題。他認為,要決定是否負擔得起,必須有數字佐證,而不是「我肩頸痠痛……所以它很重要」。而且,他認為不要把欲望和負擔得起搞混了。只因為我們想買某件東西,並不代表我們負擔得起。就本末倒置的部分,他認為,有些人花了大錢買很昂貴的東西,結果要花更多錢來保養或維護這個東西。
7. 奢侈品不是投資
Ramit發現沒有人會說,他想把錢花在社交身分上,但是很多人會說他想買特斯拉、香奈兒包包或房子,但可能沒有明確的金錢計畫。他認為,解決方案不是不買,而是在買之前,誠實地去面對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要實際計算數字。很多人會說,包包、個人教練、面霜、豪華公寓、床單等都是投資,因為它們對身心健康、睡眠等都很重要。這些都不是投資,這些是奢侈品。買昂貴的包包當然沒問題,只要我們想買而且負擔得起,但不要把它合理化為那是投資。投資是有具體定義的,也就是:在財務上可以產生投資報酬率的東西。不然,我們可以任意說每件對我們有用處的東西都是投資。
8. 大部分的房屋翻修都是賠錢的
很多人以為,他們花一些錢翻修房屋,可以增加房子的價值。不要因為有人說,翻修房屋是好的投資,就貿然投入,特別是不要貸款去翻修房屋。記住:大部分的房屋翻修都是賠錢的,如果真的要做,要先計算投資報酬率。
9. 不用留錢給小孩
Ramit不理解,很多人有負債,卻堅持要留一部分錢給小孩,奉行世代財富(Generational Wealth)的概念。雖然這幾年社群媒體一窩蜂地在講世代財富,並不代表你需要考慮這件事。如果我們有負債,付清債務才是當務之急。如果我們有負債,買不起房子,投資率很低,考慮留錢給小孩一點道理也沒有。這就像沒有去過健身房的人,一開始就想嘗試舉重一樣。
人們喜歡世代財富這個概念是因為:大家都想幫助自己的小孩;有錢人都這麼做,如果我也這麼做,即含蓄地表示我也是有錢人。其實,世代財富不是給小孩很多錢,而是教導小孩關於金錢的知識。教導小孩關於儲蓄、事情的優先順序、投資等,比給小孩錢重要多了。重點不在留錢給小孩,重點在讓小孩對金錢有良好的概念,這表示要經常和小孩談論金錢,並且要定期、正面、積極。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要先知道自己的金錢價值觀。
10. 不要預測市場
預測市場是永遠不會賺錢的。重要的是待在市場裡的時間,而不是去預測市場。預測市場是指去猜測什麼時候是高點,什麼時候是低點,然後低買高賣,但最後的結果總是很慘。不用管市場現在是高點或低點,只要每個月定期定額買進就好了。即使投資專業人士都無法預測市場,我們一般人更無法做到。所以,只需設定每月自動買進,其他就不用煩惱了。
11. 價值3萬元的問題才值得關注
多數時候,關於錢的問題,我們都斤斤計較在3元的問題,而不是3萬元的問題。3元的問題像是:我應該買小薯還是大薯?我今天要喝咖啡嗎?
3萬元的問題是:
a. 我有設定自動儲蓄嗎?
b. 我的儲蓄和投資率是多少?我可以增加1%嗎?
c. 我和我的伴侶對金錢有共識嗎?
這些才是重要的問題,才能帶來實質的改變和進步。
12. 不要聽信網路上賭徒的建議
如果有人說,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賺很多錢,那一定是詐騙。網路上的這些人想要:
a. 快速致富
b. 擁有社群歸屬感
c. 身分地位
投資應該是無聊且高利潤的,不要聽信股市論壇上的賭徒報的投機股,結果會很慘。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_GtuRjdsg
(Brutally Honest Financial Advice to Fix Your Sh*t)
創作者:Ramit Sethi
Ramit Sethi是一位美國作家、企業家和媒體名人。他是 2009 年《紐約時報》暢銷書《從0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致富系統:暢銷10年經典「系統理財法」,教你變成有錢人》、《Money for Couples》的作者,以及 2023 年 Netflix 劇集《如何致富》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