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館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出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有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而這些史前時代的居民生存於距今約2000至4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臺凱達格蘭族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臺灣原住民的祖先。
1955年的秋天,飛行員潘克永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突然發現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是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到羅盤的運作。
1963年,劉斌雄教授在該遺址開挖二個深坑,發現遺址有二個文化層重疊,下面的是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十三行文化層),上面的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1980年,交通部觀光局將十三行文化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
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很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十三行遺址是鐵器時代的遺址,其中有三個族群在那裡生活過,這裡挖出了豐富的史前文物,像是陶器、鐵器、墓葬等,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十三行博物館,了解臺灣的史前文化!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十三行博物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