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區】中租的三重戰線,利差壓縮下的資產品質攻防戰、資金週期調整與利率政策博弈(更新 : 8月12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深水區,是我們長期潛伏觀察的標的,持續追蹤企業轉型進程與成長軌跡的深層研究據點。未來所有更新資訊,將以本文為核心匯整。

重要資訊 :

  • 累計1~7月,合併稅後純益為新台幣119.8億元,年減16%,主要係大陸地區累計預期信用減損損失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累計1~7月合併每股稅後純益(EPS)為6.67元。略低於市場預期
  • 累計1~7月,台灣地區、大陸及東協地區,累計獲利分別較去年成長-2%, -33%及57%,東協地區主要以越南及馬來西亞獲利成長金額較顯著。

深水啟航日 : 7月29日

資本支出解方,中租如何透過融資租賃進入中小企業融資缺口

中租的本質是一家幫企業解決資金問題的平台。當企業需要購買設備、補充存貨、或加速資金周轉,卻不一定符合銀行貸款條件時,中租能透過設備租賃、分期付款與應收帳款受讓等方式,提供替代融資解方。

以2024年財報為例,超過七成的營收來自這類提供「資金使用權」的商品,其中僅融資租賃與分期付款兩項就佔了53.3%。這也顯示中租並不是單純放款,而是根據企業營運設計的融資租賃模式。其主要服務對象多數可能是「難以標準化」的中小企業,例如無法提供抵押品的加工廠,或現金流尚未穩定的新創公司。這些企業的需求難以套入銀行體系,但具備可觀察的經濟活動與還款邏輯。

raw-image

(資料來源 : 中租年報)

喬木觀點,融資租賃之所以成為中租成長最穩健的利息收入來源,關鍵在於其產品設計精準切入中小企業資本支出的痛點。對企業而言,一次性購買設備常會壓縮營運現金流,尤其當銀行貸款門檻高、審核流程長、還需擔保品時,更難即時取得資金。中租的融資租賃模式,讓企業無需一次付清設備費用、也不需提供額外擔保,而是透過租賃取得設備使用權,再依營運週期分期還款,緩解資金壓力。具體長期來看,這樣的事業2019-2024年營收呈現穩定成長,顯示市場需求具延展性與黏著性。
raw-image

邊際利潤縮水、風險成本墊高 財務結構進入緊縮週期

2022年起,中租控股面臨的不僅是區域市場的經濟波動,更顯現出其商業模式在三地市場(台灣、中國、東協)中的結構壓力。最核心的問題來自利差收斂。從數據來看,放款收益率與資金成本,兩者之間的利差從高點8.04%下滑至至7.24%,為近三年最低。這反映出淨息差遭受擠壓,直接削弱中租的毛利率與獲利能力,並壓縮其資本運用效率。

對中租而言,利差是商業模式的核心支柱。由於不具備銀行體系低成本存款來源,資金多仰賴金融機構借貸,利差即為其主要獲利來源與風險吸收空間。一旦利差被壓縮,將使每筆放款的毛利降低,進一步限制風險成本的承受能力,形成獲利與風控的雙重壓力。

raw-image

更具挑戰性的是,這一利差收斂現象與資產品質惡化同步發生。2024Q1的延滯率為3.4%,2025Q1上升至4.2%,備抵呆帳比率則從2.4%提高至2.8%。這表示,中租需提列更多備抵金額,攤平風險,造成毛利與淨利同步受壓。

簡單來說,延滯率,就是借出去的錢,有多少沒準時還。延滯率越高,表示收不回來的風險越大。備抵呆帳,則是公司預先準備的一筆錢,用來應付將來可能收不回來的貸款。延滯率升高時,公司得提更多這筆錢,會壓縮整體獲利。

raw-image

(資料來源 : 中租法說會)

喬木觀點,2022-2024年中租的營收表現並不差,但EPS(每股盈餘)卻未能同步反映,原因在於毛利與淨利空間受到多重擠壓。首先,利差結構持續收斂,降低了每筆放款的邊際收益;其次,資產品質惡化推升備抵呆帳費用,直接侵蝕獲利;此外,營業費用亦因東協據點擴張、中國風控強化等因素出現結構性上升。這些變化雖未立即反映在營收上,卻在淨利與EPS層面形成實質壓力。這也是中租目前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成長動能仍在,但資本效率與風險費用正在稀釋股東報酬。
raw-image

中租其競爭者也非僅侷限於租賃同業,而涵蓋民間信貸機構、汽車金融、P2P 平台與區域金融公司。在台灣、中國與東協三地市場中,中租的區隔優勢、競爭態勢與風險組成大不相同,逐一檢視其策略因應。

台灣市場,中租市佔率已達一定高度,並透過轉向企業金融與太陽能融資,抵銷原車融資業務的萎縮。2025年企金放款仍有望增長,為主要成長動能。主要競爭對手如裕融雖在汽車金融領域表現強勁,但在企業端彈性授信、能源專案融資的滲透力與風控經驗相對不足。台灣延滯率 2025 年第一季為 3.1%,雖較去年上升,但新增延滯金額已見減少,資產品質有機會逐步改善。

中國市場,競爭重點已由擴張轉向風險管理。2025年Q1延滯率升至5.7%,高於2015年歷史高點,全年信用成本預估超過4%,中租相對採保守策略,延滯率正在快速攀升,反映其風控優先於規模追求。中租在中國的生存價值,已轉向風險管理能力是否足以維持長期正向報酬。

東協市場,2025 年以來東協地區營收年增 8%,其中據點擴張、資產品質改善,進入成長紅利期,其中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 2025 年全年放款成長維持 10%以上的正面展望,而泰國則保守訂 5%,中租偏向微小企業,開始建立授信制度與現地催收能力,據點數突破百處,在地滲透與風控體系正邁向成熟,具備進一步擴張條件。

喬木觀察中租的三地市場佈局正呈現「成長錯置」格局,台灣穩健、東協成長、中國緊縮。然而,過去兩年獲利呈現緩步下滑趨勢,此情況加劇了營運結構的失衡壓力。即便東協為成長最快的地區,但未能成為高獲利區塊,將難以彌補中國市場獲利衰退與台灣市場的成長趨緩。
raw-image

(資料來源 : 中租法說會)

全球通膨漸緩,利率從寒冬中重塑

回溯這波壓力的源頭,還得從2022年起席捲全球的通膨浪潮談起。為抑制快速上升的物價,美國聯準會祭出史上最快的升息循環,一度將基準利率拉高至5%以上。這場利率急升的連鎖效應,促使企業在資本支出上陷入困局。

raw-image

(資料來源 : 財經M平方)

進一步觀察美中貿易關係,當前的關稅不確定性仍構成企業最核心的投資障礙。許多製造業者對產地規劃與設備更新遲遲按兵不動,正是因為擔憂政策反覆造成資本配置錯置。市場正擔心,川普主張的「降息與關稅並進」策略本身即存有潛在矛盾。聯準會主席鮑爾近期明確指出,若未來對中加徵關稅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升,恐將推升美國整體通膨預期,進而干擾原訂的降息節奏。

雖然政策層面出現降息呼聲,從 FedWatch 工具反映的機率分布來看,市場目前對2025年9月後降息已形成共識。然而,2026年底,市場預期聯準會政策利率仍將維持在3%以上的可能性高,這樣的利率相較過去30年來說,仍是相對高點。

raw-image

(資料來源 : FedWatch)

政策博弈,美國前總統川普已多次表態推動降息與減稅政策,甚至明言聯準會應儘快降息、為企業鬆綁資金枷鎖,展現出強烈的政策方向決心。其核心目標在於以貨幣寬鬆重啟企業投資週期,重新激活實體經濟的動能。若此一政策思維回歸主流,將可能改變企業資本支出預期。

近期,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哈特內特發表的最新報告中指出,美國政府每年淨利息支出已逼近1兆美元,若未大幅降息,債務負擔恐加速失控,將基準利率壓低至3%以下更為合適,現行高利率環境對聯邦財政極度不利,不僅拖累經濟增長,也使國債利息成本快速膨脹。

喬木觀點 : 美國利率政策的風向轉變,對中租而言,意義不僅止於宏觀利率的變動,更攸關全球經濟是否能重啟活水。若川普政策得以落實,企業預期改變,將可能提前釋放設備採購、資本擴張與庫存調節等動能,直接提升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而這正是中租獲利模式的核心引擎。進一步來說,在風控壓力尚未完全解除的當下,中租最需要的不是再多一筆放款,而是「來自健康資產的增量放款」。政策帶來的需求回暖,若能落在資產品質回穩區間,將不僅修復利差,也同步改善放款結構與毛利體質,為提升獲利能力與市場信心的路徑之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喬木 & Joe|市場漫談
21會員
17內容數
《喬木 & Joe|市場漫談》是一段沿著市場山徑前行的紀錄。市場的路,不必急,慢慢走。在波動中駐足,在數據裡扎根,用對話梳理節奏,從觀察中拾起價值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