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遊行---人的本質有善惡之分嗎?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人類文化似乎普遍存在死後審判的幻想,其核心幾乎都是靈魂將會被決定是享樂還是受苦,不只東方宗教,柏拉圖也曾多次提過類似的觀點。
死亡遊行這部作品便是講述人死後靈魂會去到一間酒吧並被迫進行遊戲,但這間酒吧其實是藉由遊戲過程來決定靈魂能夠轉生或墮入虛無的裁決所。
為了公正的判斷,故裁決者都是沒有人類情感的人偶,且會迫使靈魂呈現出自己最黑暗的一面。

死亡遊行/imdb

死亡遊行/imdb






但這樣判定一個人的善惡,真的恰當嗎?

柏拉圖認為我們的靈魂其實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所構成,決定我們善惡的是這三者的狀態,其中一方占主宰地位時是惡,而善即是三者的和諧狀態,這是動態的過程,所以人類同時有善與惡的可能性,是可隨時因當下情境改變的。
因此作品中的審判者看到的可能只是特定的失序狀態,卻被當作下決定的全部依據,也就是一個人的本質。
我們時常會將某個單一面向擴延成一個人的全部,使得我們對他人只能有一種印象和感受,且難以轉變。
偏偏人又總是習慣依循固定規則思考,長久下來,我們便會失去彈性,變得片面而單調。

然而人同時也擁有多種樣貌、且是具有延續性的整體,一旦我們忽略這一點,習慣以僵固角度看待他人,其實會陷入自己也被僵化的陷阱。如果我們只看到他人的敵意,久而久之我們不但感覺這個世界充滿惡意,連我們自身也將只剩下惡意與憤怒。處在這樣的情景下,我們對快樂或善的感受會變得麻木,因為我們只能夠看到惡,且完全沒有改變的能量與希望。

劇中的裁決者便是這樣,他只憑藉亡者生前的某些回憶和被激發出的極端狀態等片面行為來決定靈魂的好壞,卻忽略好人可能同時有壞的一面,壞人當然也可能同時有善的一面,事實上完全的好人和壞人是很難存在的。
而當他被提醒人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後開始反省自己過去的裁決與看待人類的視角,這使裁決者不再是沒有靈魂的人偶,而是開始成為一個具有完整性的存在,這也象徵著改變的可能性。

下次當我們又習慣性的僅看到他人的單一面向並作出評價時,或許可以提醒自己,試著先忽略第一時間浮現出的既定印象,再多去看看其他的可能,試著更彈性一些,畢竟我們也不喜歡被任意評價。
一旦養成這個新習慣後,眼前的世界、甚至我們自身,也許會變得不一樣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og的沙龍
0會員
7內容數
閒來無事的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