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我目前的投資策略旨在台股市場中尋找超額報酬,尤其關注那些被主流市場忽略的機會。我深信,儘管效率市場假說描繪了一個資訊完全反映的理想世界,但像台股這樣由大量散戶組成的市場,必然存在著顯著的低效率區塊。
我的核心思想是,透過深入的基本面研究,結合對流動性溢酬和資訊不對稱的利用,並運用價格動能生命週期假說來判斷市場情緒與股價循環,從而捕捉那些尚未被定價或被錯誤定價的價值。
以下,我將詳細闡述我的投資邏輯、選股標準、買入後的驗證機制,以及我的風險控制策略。當然,這只是我目前暫時的投資框架,之後必然會隨著我的學習與經驗的積累而有所變化,也希望如果有其他投資先進看到這篇文章,能不吝於指出我的盲點貨給我建議,非常感謝大家。
前言:我的投資思考框架:基於效率市場與動能生命週期的機會捕捉
我的投資思考模式,是建立在對兩個看似矛盾的金融假說的理解之上,它們共同構成我尋找超額報酬的理論基礎:
- 效率市場假說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由尤金·法馬 (Eugene Fama) 提出,認為在一個效率市場中,證券價格會充分反映所有可獲得的資訊。然而,我深信現實世界,特別是像台股這樣以散戶為主的市場,並非完全效率。
- 價格動能生命週期假說 (Momentum Life Cycle Hypothesis):這個假說試圖解釋股票價格動能現象背後的原因,並認為股票價格動能會經歷一個類似生命週期的過程,通常與投資者對資訊的「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有關。
關於停利停損的部分,我目前還只是根據價格動能生命週期假說進行粗略的規劃,之後會花時間研究一下究竟該怎麼樣處理會比較好。
一、 效率市場假說的「破口」:在低效率處尋找機會
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市場價格已經充分反映所有可用資訊。然而,我深信現實世界,特別是像台股這樣以散戶為主的市場,市場不可能是完全效率市場。這正是我的機會所在。
「避開最強對手」- 流動性溢酬與資訊不對稱的機會之窗
我記得曾聽一位頂尖職業撲克牌手說:「如果你上了牌桌,繞了一圈還看不出誰是肥羊,那你就是那一隻肥羊。」這句話深刻地點醒了我:投資市場的阿爾法(Alpha,超額報酬)本質上是個零和遊戲,有人贏大盤就必然有人輸大盤。既然如此,我的收益來自於別人的損失,我就應該選擇相對較弱的對手,在他們能力不足的區域下注。
那麼,有哪些限制能讓那些「強者」無法進入,從而創造我的機會呢?這裡的強者不光是大型機構,還包括那些聰明的量化程式設計者、高頻交易機器人,以及頂尖的基本面研究散戶。
這時候,投資中的流動性溢酬給了我靈感。對於這些最強的投資人而言,他們的資金規模龐大,資訊也極為流通,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對資產的流動性有極高的要求。同時,許多散戶投資者也會因流動性考量,選擇避開流動性差的標的。於是,這些流動性不佳的市場便成了眾人恐懼的區域。
然而,我的資金規模相對較小,這反倒成了我的優勢。在這些流動性低的市場中,我能順勢避開那些頂尖對手。更重要的是,這些缺乏流動性的標的,資訊通常也相對不流通。我在台股觀察到一個奇怪現象:證交所 YouTube 頻道上,許多公司的法說會影片觀看次數寥寥無幾。大家花大錢買車買房時,都會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做足功課,但面對波動更大的股票,卻鮮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去聽公司高層的未來規劃。這證明市場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和資訊消化不足。
因此,我的策略核心,便是在這些「看不出誰是肥羊」的市場參與者最容易犯錯的地方,從被大眾忽略的法說會和公司年報中挖掘被低估的價值。美股的流動性溢酬正在消退,而台股這種相對低效率的市場,反而為像我這樣的個人投資者提供了難得的獲利機會。
二、 價格動能生命週期的應用:判斷市場情緒與股價循環
價格動能生命週期假說揭示了股票價格從被低估到被高估,再到泡沫破裂的循環。我運用這個框架來判斷市場情緒和股價所處的階段,並在關鍵時刻採取行動。
- 捕捉「初期反應不足」的潛力股:
我喜歡的第一種機會,就是那些幾乎沒有成交量,但透過法說會和年報分析,判斷其未來有明確成長潛力或將有大量獲利湧入,且估值不高的公司。這些標的通常存在於看似「無聊」的傳統產業,它們正處於價格動能生命週期中的「動能早期(初期反應不足,股價被低估)」。市場還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價值,是適合我的「潛伏」時期。
- 把握泡沫破裂後「股價低估期(low volume loser)」的深度價值:
另一種我感興趣的標的,則是那些股價因為市場過度反應,導致泡沫已經破裂,股價被嚴重低估,甚至跌破其基本面價值的公司。在這種情況下,上方通常會有大量的套牢籌碼形成沉重壓力,成交量也可能再次降低。這完美對應了價格動能生命週期中的「股價低估期(low volume loser)」,當市場從過度樂觀轉為極度悲觀時,正是被嚴重低估的價值浮現的時刻。
三、 買入後的驗證與催化劑策略
我的投資並非買入後就等待,而是會主動思考股價未來變動的邏輯。
- 反向推演催化劑:
在我買入這些低估或被忽略的標的後,我會開始反向思考:如果之後股價開始反應其真實價值,可能會有哪些事件發生,成為股價上漲的「催化劑」?
這些催化劑因產業而異,例如營建股可能是營收和獲利入帳。然而,對於我鎖定的許多公司,最經典也最常見的催化劑,是財報季的表現與殖利率行情。
我鎖定的許多公司,特別是那些同時具備品質因子和低波動因子的傳統產業,平時市場對它們的資訊關注度不高。因此往往股價一直被低估,直到財報開出來,大家才發現這些公司原來這麼賺錢,進而引發市場的關注導致估值修復。
至於殖利率行情的部分,台股投資人對殖利率有著莫名的渴求,這種渴求會導致散戶追逐那些殖利率特別好的公司。這些公司通常平時關注度低,只有在財報公布高殖利率時,才會有大量關注和股價修復。
所以,財報季的超預期表現與殖利率行情對我而言,是讓市場修正估值的一個絕佳方式。
另一種催化劑則是特定需求的爆發。比如,考量到現在科技業對水資源的巨量需求,未來可能需要更多海水淡化。這種政策利好會促使投資人將注意力轉向相關概念股,例如台灣有能力承接相關工程的廠商,進而導致市場對產業前景的認知改變,並使得相關公司股價得到修復。
- 成交量放大的確認訊號:
而當我預期的催化劑真的發生時,我會密切關注成交量是否開始放大。這就是價格動能生命週期中「動能中期」的訊號——它意味著市場對該股票的興趣正在提升,更多的投資者開始注意到其價值,從而推動股價進入一個上升趨勢。成交量的放大,對我來說是市場開始認可我分析的關鍵驗證,也是我判斷是否進入「收穫期」的重要依據。
四、 風險控制:保護本金與紀律離場
我知道即使是最厲害的投資人也不可能每次都看準確,而我雖然習慣從公司法說會和年報中獲取資訊,但有時候公司領導階層也會因為人性而產生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的情況。因此,我為自己設定了兩套完全不同的停損標準和一套停利標準,以確保我的總資產安全。
- 停損標準一:絕對跌幅限制
當股價跌幅超過 20% 時,無論如何我都會毫不猶豫地砍倉停損。對我來說,這是我能容忍的單一標的虧損極限,因為我必須保護我的總資產,即使我判斷錯誤,也絕不能讓損失擴大。
- 停損標準二:催化劑失效或基本面惡化
- 催化劑失效:當我預期的催化劑發生後,如果隔了幾天股價卻完全沒有任何反應,我也會直接砍倉賣掉。因為催化劑失效,很可能表示
- 市場可能不認同我的預期
- 催化劑的影響力不如預期。
- 市場其實已經將這些資訊反應進入股價,只是我對估值膨脹的假設過於樂觀,才以為資訊沒反應
那既然判錯誤了,那就該離開了
- 基本面惡化:如果市場發生的催化劑與我預期的一樣,例如營收確實成長了,但毛利率卻比我預想的差很多;又或者,我預估明年會隨著擴產而有所成長,但目前的產品出口金額已經往下降,看起來產業即將迎來下行週期了。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營收數字好看,但核心的盈利能力或市場需求出現問題,我也會直接停損。
- 停利標準:追蹤動能與紀律出場
當我看到成交量開始大幅上升,市場動能明顯往上噴時,我就會開始準備停利。雖然我對合理價值會有一個估計,但實際上,成交量會是我更優先的訊號。除非我的持有時間或催化劑的預期時間很長,導致目標價非常高,否則比起我心中的合理價位,我會更注重成交量的大幅上升這件事情。畢竟,我自己有過為了等待目標價,結果動能直接反轉而錯失獲利的悲慘經驗(呵呵)。
具體來說,當股價噴超過我內心的合理價時,我的做法是緊盯五日線,只要五日線跌破了十日線,我就會把所有持股砍倉出場。 此外,如果突然之間出現大幅的成交量伴隨著價格快速往上噴,或者突然之間出現大量往下灌,只要這兩種狀況其中任一個發生,我就會嘗試砍掉一半持股,鎖定部分利潤並降低風險。
總之,我目前的投資框架是建立在識別市場非效率性(流動性低、資訊未充分消化)並利用價格動能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我尋找被市場忽略的「沉睡巨人」,或因市場過度反應而被錯殺的「深度價值」,並在買入後,主動預判並觀察能驅動股價進入上升動能的「催化劑」(例如財報季的驚喜表現或殖利率行情、特定需求爆發),最終透過成交量的變化來確認我的判斷並紀律獲利,同時嚴格執行我的停損停利策略,以保護本金。
當然,這只是我目前暫時的投資框架,之後必然會隨著我的學習與經驗的積累而有所變化,也希望如果有其他投資先進看到這篇文章,能不吝於指出我的盲點貨給我建議,非常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