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五、六年級這個年紀,最深的感觸——前半生幾乎都是為了家庭、為了小孩、為了長輩,幾乎把自己的人生都交出去了。好不容易熬到現在,總希望能有一些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能過一點自在的日子,能去追求自己所謂的夢想。
只是,現實往往不如想像那般順遂。老大還在努力準備國考,沒有收入,只能繼續住在家裡。我明白,做父母的應該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他在追夢,我就該撐住這個家,讓他無後顧之憂。但時間一久,心裡的疲累也會悄悄浮現。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因為我們這個年紀,真的也想過一點「為自己而活」的生活。
我們家不算大富大貴,但也還過得去。日子要平穩,並不是問題。只是我常常想,自己前半生為了別人而忙,幾乎沒有真正的「自我」。小孩小一點時,要顧他們的生活起居;等大一點,要操心他們的未來;父母年老時,又要盡孝照料。這些責任,一件接一件,像是無形的枷鎖,讓人沒有喘息的空間。
所以,當孩子漸漸長大成人時,我原以為終於可以鬆口氣,可以開始安排屬於自己的後半生——或許去旅行,或許學習一些自己曾錯過的事物,甚至只是簡單地,能夠過一個安靜自在、不被打擾的日子。可是,現實卻提醒我:有時候「想為自己而活」竟然是一種奢侈。
這樣的心情,說不出口,也很難被理解。因為在別人眼裡,父母就是應該無條件支持孩子;但只有自己才知道,這樣的付出背後,其實是一次又一次的掏空與壓抑。愛與責任,讓人心甘情願,但也讓人身心俱疲。
生而為人,好像真的很難完全由自己決定。前半生是「不得不」,後半生仍舊「放不下」。只是我心裡默默盼望,當有一天孩子能真正獨立,我也能把手中的責任稍稍放下,過一段屬於自己的人生,不再只是「誰的母親」、「誰的女兒」、「誰的太太」,而是「我自己」。
或許,這就是人生最大的矛盾:愛與責任交織,讓人心甘情願付出,但也讓人不斷耗盡自己。人到中年才明白,最大的心願,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能在有限的時光裡,好好做回自己。
因為,生不由己已經走了大半生,至少在未來的歲月裡,我希望能由心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