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關稅與匯率的雙重壓力,我們的產業生存空間正被一點一滴壓縮。
4 年前,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時,織染產業的主要市場就已經歷一波劇變,大量訂單從中國轉向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那時我們還以為,撐過這一波衝擊,就能稍微喘口氣。誰料,今年川普再度當選,一上任便丟下一顆震撼彈,讓全球措手不及。
過去幾年,傳統產業的經營本就困難重重。國際市場需求不穩、原物料價格波動,再加上中國的低價競銷,讓我們的毛利率長期低於 10%。許多中小型工廠只能靠接代工或削價競爭勉強維持,已經是「薄利」時代,如今又碰上這次美國對部分進口商品加徵 20% 關稅,甚至高於日本與越南的 15%。在出口市場上,競爭力瞬間被拉開一大截。
這不只是數字上的差距,更是生死存亡的分界線。對一間本就毛利不高的傳產工廠而言,在原稅率上再疊加 20%,等於每一筆訂單的獲利空間被直接壓扁,甚至變成倒貼。這樣的衝擊,足以讓一些本來還能勉強撐住的老字號企業,最終不得不選擇收廠。近幾個月來,業界已經傳出多起廠房拍賣、設備變賣的消息,員工也面臨轉業與失業的壓力。
關稅問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只是短期政治操作,有人則擔心會成為長期趨勢。但無論如何,對已經被壓得喘不過氣的傳統產業來說,這一擊無異於雪上加霜。織染業、紡織業本是台灣出口的重要支柱之一,如今卻一步步被迫退場,從「傳統產業」變成了「傳統慘業」。
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國際政治,但可以思考如何加快轉型腳步。只是,對許多中小型企業而言,這條轉型之路並不平坦,而時間,更是最奢侈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