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與顏淵、子路談志,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大同世界,令人心嚮往之。最近讀了英文小說《記憶傳承人》(The Giver),不禁想到,書中的安寧社區與孔子所描繪的理想,似乎異曲同工。這裡沒有戰爭、沒有飢荒、沒有孤苦無依的老人與棄嬰,一切井然有序,人人有職有責,真像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烏托邦。
然而,這個社區的核心是「一致化 (Sameness)」。長老委員會制定規則,嚴格規範每個人的言行。嬰兒由專職孕母生下,三歲前在育嬰中心撫養,過了命名儀式才被分配給夫婦,形成沒有血緣的「家庭單位」。居民的住屋、食物、衣著、腳踏車,全都統一分配,毫無差異。小孩長到十二歲,便依長老們長期的觀察與記錄,接受職業指派,終生奉獻。日常中人人彬彬有禮,不爭不鬧,表面看似美滿。
這樣的制度確有優點。它減少了比較與競爭,每個人都能安分守己;老人安養無虞,嬰兒有人照料;社會沒有犯罪與動盪,人人擁有安全感與穩定感。從某個角度看,這幾乎是「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的現代實現。
但仔細觀察,祥和的外表下卻潛藏危機。首先,居民失去自由選擇的權利。婚姻、工作、子女,無一出於自主。其次,人性被壓抑──沒有血緣親情,沒有愛,也沒有深刻的情感。居民每天服藥以抑制衝動,眼睛經過調整,看不見色彩,世界永遠灰階。更嚴重的是,生命價值被工具化:體弱嬰兒、無法工作的老人,都將「被釋放 (Release)」,一個中性詞背後卻是安樂死。
而社區記憶更集中於唯一的角色──「記憶傳承人」。他承擔全人類的快樂與痛苦,為長老們提供建議。其他人雖然過著無憂生活,卻也等同被剝奪了人性的厚度。當少年 Jonas 被選中繼任傳承人,他逐漸看見彩色的世界,感受到祖孫之情、愛與節慶的喜悅,也體驗到戰爭與死亡的苦痛。他意識到社區的「平靜」是以犧牲人性為代價。當他目睹嬰兒將被冷酷地 Release,更無法忍受,於是決定逃離。

小說設下懸念:一旦傳承人死亡或越界,記憶會回歸社區,所有人將突然承受愛、痛苦、色彩與戰爭的經驗。這種設計雖難以經得起科學推敲,卻充滿哲學隱喻:當真實的情感與記憶被壓抑太久,一旦釋放,社會將陷入恐慌,但那同時也是人性甦醒的契機。
讀完後我不禁反思:我們是否也在追求某種「一致化」?現代社會裡,標準化的教育、制式化的生活、對差異的排斥,有時是否讓我們失去了體驗真實情感的勇氣?《記憶傳承人》提醒我們,沒有痛苦的世界,也就沒有真正的幸福;沒有色彩的世界,或許安穩,但也蒼白無味。
這本小說以簡單的文字,構築出一個懸疑又深邃的寓言。它讓我們重新思考:安全與自由、秩序與人性,究竟應該如何取捨?如果你願意暫時走進一個灰階卻暗藏色彩的世界,《記憶傳承人》或許也會讓你像我一樣,感到驚懼與感動並存,並在書頁闔上後,久久難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