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我可以養一隻小貓嗎?牠超可愛的~」小孫女眼巴巴地望著我,那神情彷彿貓耳已經長在她頭上。
「可以啊!」我笑了笑,「那妳要幫牠清貓砂、添飼料、洗澡、清嘔吐物……還有,尿在沙發上妳要擦喔!」
她眼神頓時從星星眼變成…Windows當機的轉圈圈。
沒錯,擁有,是人之所欲;承擔,卻未必自動跟上。
最近住家附近的登山口,成了知名的「貓咪攝影景點」。一群身形圓潤的流浪貓,靠著善心人士每日三餐加消夜的精緻饗宴,活得比我還幸福。貓影迷人,遊客不斷。但夜晚貓叫春聲此起彼落,音頻直逼恐怖片配樂,令人夜不成眠;冬天牠們鑽進引擎室取暖,搞到車主天天「開車開到爆線」;夏天還會送你一份「老鼠刺身」或「鳥肉大餐」放在院子作見面禮。貓再可愛,鼻子也是無辜的啊!


夜宿車底的流浪貓
這些都還只是愛的副作用。我們再把鏡頭切到另一邊:狗狗世界。
根據《聯合報》報導,台灣在實施「零撲殺政策」後,流浪犬隻每年維持在15萬頭左右。沒人敢說零撲殺不對,畢竟生命可貴。但當狗越生越多,收容所爆棚、資源有限,街上流浪狗成群,危險指數也跟著破表。最近南部甚至傳出有老人被惡犬追進海裡,最後仍慘遭咬死的悲劇,令人心碎。
愛,不應該變成別人的負擔,更不能變成他人的傷害。
怎麼辦?難道要從此「絕貓禁狗」?當然不是!而是該從「有愛」進化成「有腦的愛」。
來看看德國怎麼做。他們不只嚴格規篩飼主資格,還對棄養重罰,讓你在買狗貓前,先上個責任感的震撼教育。更酷的是——德國街上幾乎沒有流浪狗,因為一旦你有狗,就必須登記、繳稅、受訓,狗比你還守規矩。狗狗一上街,牽繩不離身;大小便都自備垃圾袋,乾淨得可以打赤腳過馬路。
那我們呢?一邊罵政府收容太差,一邊把貓狗往山上、田裡一丟,拍個照打卡「放生好感人」,其實是另一種偽善的棄養。然後這些動物再變成社區的噩夢或野地的殺手(石虎:我招誰惹誰?)。
所以,我們需要什麼?
- ✅ 全民飼主教育:學會愛之前,先學怎麼負責。
- ✅ 落實登記制度:每隻寵物有身分、有紀錄,找得到責任人。
- ✅ 嚴懲棄養行為:不是只罰錢,而是讓你痛到記得。
- ✅ 鼓勵TNR(捕捉、結紮、回置):減少流浪動物繁衍。
- ✅ 政府+民間協作:不是「你該管」,而是「一起來管」。
毛孩是家人,不是娃娃機抓出來的新奇玩具。你想要牠的可愛,就得接受牠的便便;你想拍下牠蜷睡的溫柔,就也得面對牠清晨四點叫你起床的鬧鐘模式。
別讓「愛動物」淪為一句說說而已的口號。讓我們從「我可以養嗎?」進化成「我準備好了嗎?」
因為當你真的準備好了,不只是你的小孩學會什麼是責任,整個社會也會因為這份成熟的愛,而變得更加溫柔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