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是佛教中對我們所處現實世界的稱呼,由梵語「Sahā」音譯而來,意為「堪忍」。 這個名稱源於此世界的眾生能忍受貪嗔痴等煩惱及諸苦難,卻不肯出離的特點。 娑婆世界也被稱為「五濁惡世」,是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的地方,眾生因業力在此承受苦難 (此界被視為「五濁惡世」,意指世間的染污與罪惡普遍存在,眾生造諸惡業,從而承受苦果)註1。
佛教的經典說出了問題是什麼,也說出了生存的目的(即價值觀,佛教徒未來的目標是什麼),但沒有說出為什麼人得遭受這些劫難以及要用什麼方法從中解脫。
「要時刻關照內心、察覺自己的動心起念」、「人就是會產生苦惱的動物」、「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恐怕這些答案對佛陀來說都離原版太遠,也很難幫一個佛教徒去達成他的終極目標。
在沒有麻醉藥的時代,關公只好一邊刮骨一邊看春秋;在沒有機械手臂的時代只好大範圍開刀再一層一層縫回來,接著再床上躺著一個月;現在用達文西機器人的微創手術和局部麻醉的技術和經驗都已經很發達了,是應該要依循最有效率的途徑了。
你以為那種人很好的人是真的人很好?還是他造成的傷害太多以後來越來越自我抑制不能去傷害人,所以他「必須」和周遭的人都「好好的」?
為什麼人做決定時很遲疑、優柔寡斷到一個翻過去?因為他卡在或許中。是什麼使得他卡在或許中?就是越軌行為註2。
為什麼一個人身體會有病痛?因為他卡在促犯動機註3上。而什麼使得他要抓住那個促犯動機呢?是因為做了越軌行為。
「你會發現,所有得到促犯動機,然後想要用它來做越軌行為的人,都會得到一個結論:『我就是他』。最後全人類的每一個人都等於每一個人......他們會撿起所有人的複製圖像,接受各式各式樣的再刺激註4...」
-摘自《技術88:軌跡上地球之前的事件》演講稿第168頁
「你會說:『我真的很想要把劍收回來的。』於是你陷入後悔,後悔沒有把劍收回。...從那以後,每一次你看到哪個女的肚子稍微不舒服,你的肚子也會有點不舒服。你會很同情亞麻色長髮的女孩。你討厭看到血。你不太喜歡女人塗太多口紅...各式各樣的理由,其實都來自於這件事...」
-摘自《技術88:軌跡上地球之前的事件》演講稿第185頁
沒錯!因為當你對事物以某種層次的瞭解,很充分的了解,也能夠成功地操作,那你就再也不必擔心它了。它不會再那麼嚴肅...因為你已經能夠做點什麼了。
-摘自《技術88:軌跡上地球之前的事件》演講稿第195頁
曾經傷害別人其實帶給你自己很大的負擔,而且用你察覺不到的方式在拖你後腿,這些不理想的狀態都是可以解除的。什麼因果或報應其實並不是我們傳統理解的那樣,邀請你到《技術88:軌跡上地球之前的事件》尋求答案以及目前為止最有效率的途徑。
註1資料(非作者原創)擷取出處:
這個世界的真實名字叫「娑婆」https://plb.tw/tc/library_7_in.aspx?id=1624&cid=400&chk=b6b28d29-3ca2-4e43-b507-ecb37f57bbd8
維基百科:娑婆世界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8%91%E5%A9%86%E4%B8%96%E7%95%8C
註2越軌行為:…傷害另一個人的行為…
-摘自《人類的歷史》第198頁字彙表
註3促犯動機:最初的傷害稱為促犯動機;對個體本身造成的傷害。…
-摘自《人類的歷史》第186頁字彙表
其他補充應得行為:…也就說,他懲罰、傷害或破壞了某個從未傷過他的事物。這下子他必須為那件事辯解。…他會宣稱他傷害的對象其實罪有應得…
-摘自《技術88:軌跡上地球之前的事件》演講稿第271頁字彙表
註4再刺激:由於環境中出現與過去事件內容相似的事物,而使過去的事件再度活化的現象。
-摘自《人類的歷史》第177頁字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