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作者:丹尼爾.席格
蒂娜.布萊森這本書有2016年的舊版以及2025年的新版,但這兩本書基本上概念、內容是一樣的,只是新版的多了一些父母教養子女原則上的提示。
書籍內容主要是想讓讀者了解大腦的一些基礎知識,進而能使用這些知識去協助兒童做心理的建設性發展;當然以成年人而言,若能多了解自己的腦袋,也是可以幫自己成長EQ(情緒智商)的。
如果對於書本摘要內容沒興趣的,可以直接跳轉到~結語。
第一章 孩子的大腦發展,你了解嗎?
在這本書當中,作者非常強調大腦的整合;其實大腦有分為左腦負責邏輯,右腦負責情緒,上腦負責三思而行,下腦與本能求生有關。如果我們的頭腦能夠把這幾塊區域整合良好,則你的心思就會有統一性,不至於紊亂;相反地如果你這幾塊區域沒有整合好,那麼你就會常常出現腦袋混亂甚至是失控的狀況。
每經歷一次經驗,某些腦細胞就會被啟動,神經元啟動的結果就是大腦重建皮質回路,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令人難以置信;這意味著大腦現在的工作方式,並不會一直如此,我們可以開拓新的大腦回路,可以更加快樂、幸福,不僅僅是兒童和青少年,對於正在跨越生命不同階段的每個人來說也是如此。(所以修行才有意義。)
如果一個人身心整合得很好,心理自然健康,生活也幸福。
第二章 整合分裂的左右腦,讓孩子(或自己)學會管理情緒
左腦熱愛並且渴望秩序,是邏輯的、求實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受臉部表情、眼神、語調等信號,使我們得以和他人溝通,若要讓生活和諧有意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關鍵就在於左右腦協同運作,而大腦結構也是這樣設計的。
幫助阿曼達(個案)的關鍵在於,要溫和地感受她真實的感受。我沒有直接指出她對我甚至是對自己的隱瞞,也沒有指出她生命中重要的人如何傷害了她;相反的我讓自己去感受她的感受,試著讓我的右腦去和他的右腦溝通,藉由我的表情和姿態讓她知道我真的希望能夠體會她的情緒,這種感同身受能夠幫助她去感受自己的感覺。(這段提到用我的右腦去和她的右腦溝通,讓我聯想起以前讀過的「零極限」書籍,用自己的內在小孩和對方的內在小孩溝通。)
當小孩(或自己)遇到情緒困擾時,試著引導小孩(或自己)將事件完整重複一遍,透過重複過程中的左腦理性思維,去緩和右腦的情緒思維。
如果是成人要把這個概念用在自己身上,則可以在情緒起來的時候先用理解的方式去連結自己,去告訴自己,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被理解的、是可以被同理的。那麼接著再請自己把事件發生的過程回想一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透過這樣子的過程讓自己心情先得到理解,然後再用邏輯思考、推理回憶的方法去緩和自己的情緒,最後達到左腦右腦平衡的結果。
第三章 建立心智階梯整合上下腦,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跟上層大腦相比,下層大腦更為原始,負責人體基本功能與生俱來的反應和衝動,以及強烈的情感。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控制著重要的分析思考功能。這就是孩子無法同時妥善運用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的第一個原因,因為他們的上層大腦還未發育成熟。當然下層大腦有一個重要的部位,那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底部的一部分,作用是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這一小塊是大腦的看門狗,對我們隨時可能受到的威脅保持警惕。
我們正在努力培養的孩子,無法經常造訪上層大腦,所以以下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孩子是理性的,他們會主動調節情緒,做出正確的判斷,三思而後行,並且善解人意,這些都需要發達的上層大腦協助。
動腦莫動氣,協助孩子回到上層大腦。在養育和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有非常多的機會可以在互動中,調動和發展他們的上層大腦。上層大腦,就像肌肉經常使用就會越來越強壯表現越來越好,忽略上層大腦,它就會停止發育,喪失力量,失去運轉的能力。
同理心是上層大腦的一項重要功能,問幾個簡單的問題,鼓勵孩子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是在建立孩子的同理心。比如說在餐廳裡看到一個小孩在哭鬧,你可以詢問你的小孩:「你覺得那個小孩是什麼原因在哭鬧呢?」僅僅是引起孩子對平常生活中其他人情緒的關注,你就可以讓他對他人的同理達到新的高度,還能夠鍛鍊他的上層大腦。
運動也是一種有用的整合上下腦的方式,透過運動不僅可以讓小孩適時地去調解他的上下腦,當然對成人而言也可以透過運動適時地調整自己的上下腦,讓自己可以過得更好。
對於成人而言,在你的下腦控制著在憤怒的階段的時候,可以離開現場,到其它的地方走走,做深呼吸。等到自己的上腦可以開始重新掌控主導權之後,再去處理事情。而成人示範給小孩看的過程,其實也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第四章 整合記憶,協助孩子成長和療癒
當孩子受過去負面經歷的影響而感到痛苦時,他需要的不是忘記過去,而是以完整連貫的方式重現那段經歷,並記住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體驗。通過整合記憶,孩子能理解自己內在的心理,從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並對當前的事情做出理性的反應。
記憶有兩種迷思,迷思一:記憶是一個心理檔案櫃,當你回想第一次約會或孩子出生時的情形,你就打開了大腦中相應的檔案抽屜,喚起了記憶。事實上大腦中並不存在數千個小小的記憶檔案夾,相反的記憶不過是聯想,大腦作為聯想機器,處理當下某些資訊時會將這種經驗與過去類似的經驗聯繫起來。因此從本質上說,記憶就是過去影響現在的方式。迷思二:記憶像一台影印機,當你喚起記憶時,你看到的是過去式件的精確再現。同樣的這也不是真實的情況,你回憶起的東西可能跟真實發生的事情非常接近,但每一段回憶都有改變的成分,甚至與真相大相逕庭。因此不論你如何堅信自己記得很清楚,記憶都是扭曲的,只是這種扭曲,有時輕微有時顯著而已。
記憶有兩種,一種是內隱記憶,一種是外顯記憶。內隱記憶在你不用思考的時候,這個內在的記憶會自然而然的運作;比如說游泳的時候,手腳該如何協調。而外顯記憶是指你要刻意去想,才會出現的記憶,比如說剛開始學游泳的時候,你得刻意去想,手跟腳要怎麼合作使用,才能讓你在水中自在的前進。
內隱記憶最關鍵的一點,便是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的記憶,使我們對世界的運轉方式產生期待(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內隱記憶另外一個本質,是保障我們的安全讓我們遠離危險的進化機制,它讓我們能夠更迅速做出反應,甚至在不需要主動回憶過去相似的經驗情況下,就能自動對危險做出反應。
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的內隱記憶外現,並賦予意義,讓這些隱藏的力量不再影響他,一旦關於不愉快的記憶被帶到意識層面,他就有機會處理當下的恐懼,從內隱記憶到外顯記憶的轉變,正是整合記憶能帶來的洞察理解,甚至是療癒的真正力量所在。
相反地,如果是一個成年人,他想要透過將內隱記憶變成外顯記憶,則需要提高自己的覺察力,去明白自己擔憂、恐懼的背後是不是有一些內隱的記憶,然後將那些記憶慢慢拼圖成你能知道的外顯記憶,接著再去做相對應的處理。
第五章 整合自我,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讀到這一章,我驚訝的發現我讀到了我想要讀的東西。原本在禪學裡面最近是接觸到了心經的色、受、想、行、識,我想試著從腦科學的概念去探討佛學裡面的一些道理。想不到在這個單元完美的結合,作者說他創造了一個覺知之輪,而覺知之輪的外圍有感知、身體感官、知覺、夢想、感受、思想、記憶(就是色、受、想、行、識)而中心的圓圈就是意識中心;意識中心在我們的腦內就是前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有助於整合大腦。(覺知之輪:我們的內心可以用一個車輪來表示,位於中心位置的是意識中心並輻射至周邊。周邊代表我們能注意到或意識到的任何事物)(如上圖)
心智省察力讓喬許(個案)注意到發生在他內心的一切,他理解到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經歷都耗費在這個周邊面向上;如果他願意他可以回歸意識中心,立足大局關注其它面向,那些恐懼和擔憂確實是他自己的一部分,但並不能完全代表他。相反地從覺知之輪的中心出發,他可以選擇給予那些恐懼和擔憂多少關注,也可以選擇去關注其它的面向。當然對心智省察力和覺知之輪的了解,並不能立即減輕喬許的完美主義傾向,但是這確實讓他開始明白自己不必那麼悲慘,他發現自己可以透過選擇做出各種決定。
喬許的痛苦源於他過於執著於覺知之輪周邊的焦慮和批判,而非發自意識中心去感受這世界,並整合自我所有的面向。整合所有的面向能幫助他體驗到更加平和與接納的精神狀態,有時候他們會分不清暫時的感覺和永久的特質之間的區別。比如說當孩子感覺到沮喪或孤獨時,他們不會體會說「我現在感到孤獨」而是說「我是孤獨的」。這種暫時的心理狀態可能會被感知為永久的狀態,甚至定義這是他們的特質。
當孩子們了解一些基本的心智省察原理後他們就更有能力好好的調解自己的身體和心智,並確實改變自己體驗不同生活情境的方式。他們更能擺脫下層大腦和內隱記憶的束縛,心智省察力會幫助他們塑造整合後的大腦獲得更健康的人生。
情緒如浮雲,教孩子懂得情緒的來去與流轉。讓孩子了解感受是一種暫時性的,不斷變化的狀態它們是狀態而非特質。父母幫助孩子去了解情緒像烏雲,一定會消散。悲傷、憤怒、孤獨的感覺,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孩子越能理解感受的產生與消失,就越不會執著於覺知之輪的周邊,越能發自意識中心地去生活和做選擇。
為了讓孩子發展心智省察力,進而改變內在困擾他們的念頭與情緒,他們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正在經歷什麼。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有哪些面向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幫助他們學習檢視所有正在影響他們的大腦畫面、身體感受、情緒和念頭,藉由教孩子檢視腦中的活動,我們便能幫助他們辨別哪些面向正在影響自己,並且幫助他們獲得更多對生活的洞察和掌控權,而非被控制。
神經系統像強大的天線一樣在我們的身體擴展,通過五種感官讀取不同的生理感受,接著我們調動右腦產生視覺形象,將它與從右腦和大腦邊緣系統中產生的感受相結合,最後我們把這一切與源自於左腦的有意識思想,和來自上層大腦的分析技巧結合起來。檢視機制教了我們重要的一課,我們的身體感官知覺,塑造了我們的情緒,而我們的情緒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和腦中的圖像,因此能夠檢視自己內在的各個部分,有助於我們去理解內在的覺知之輪,以及如何去應對與選擇。(這個部分完全符合佛教的「心經」裡面所談到的五蘊運作概念。)
當孩子執著於覺知之輪的某一組面向時,我們需要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促進他們的自我整合,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透過教育孩子能夠學會如何將注意力轉向內在的意識中心。比如說孩子在緊張焦慮的時候,我們可以請孩子去覺察身體是哪一個部分在緊張、焦慮,我們試著讓孩子去放鬆那些部位,接著讓孩子聚焦精神於留意呼吸的起伏上面,讓孩子回到意識的中心。(這個方法與禪修的打坐幾乎一模一樣。)
心智省察力、覺知之輪、意識中心,這三個概念是第五章的重點中心。有時候我們在沮喪、焦慮或憤怒的時候,我們是被覺知之輪外圍的某一個部分強烈的吸引,這個時候是下層大腦完全作用的時候;而我們的人也有可能完全被這個部分給綁架。這個時候該做的事就是自我省察發揮,比如深呼吸、專注於呼吸,覺察自己正陷於覺知之輪的哪一塊,然後有意識讓自己回到意識中心,這個時候你的左腦跟上腦已經開始可以運作、接管剛剛暫時失控的狀態,然後由意識中心去明瞭我的覺知之輪的周圍有哪些部分?我可以自由地去想美好的正向的部分,或者我也可以藉由左腦跟上腦去思考該怎麼去處理那一個煩惱、生氣或焦慮的那一塊;透過整合自己的大腦,讓自己活得更加自在。
第六章 整合自我與他人,培養孩子的人際技巧
全腦情緒教養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強大而靈活的我,但孩子更需要了解成為我們當中一分子的重要意義。保持獨特的自我認知並發展同理心能讓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從中體驗到溫暖、連結和安全感。
有些人腦中掌管同理和人際關係的神經通路中,神經元連結天生就比大多數人少,他們無力感受他人的心情,這是孩子成長中常見的問題。但在變幻莫測的現代社會中,學習從我到我們,也許是孩子能否適應未來的關鍵。
幫助孩子在成為「我們」的一分子的同時不與內在獨立的「我」失去連結,對所有父母來說都是一個高難度的任務,但也是所有父母期待孩子能做到的。在與他人連結的同時保持獨特的自我認知,正是幸福的來源。在前面的章節已經討論了心智省察力的第一個面向,了解我們自己的心靈;現在把注意力轉向心智省察力的第二個面向,發展了解並連結他人心靈的能力。
社會化大腦:大腦本能地從社會環境中接受信號,再反過來影響個人的內在世界;每個人的大腦都是在與他人的、環境的持續互動中建構起來的。
以他人的角度看世界,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立場。透過向孩子詢問他人的感受,讓他明白為什麼別人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就能夠促進孩子的同理心。考量他人的想法,需要我們運用右腦和上層大腦,兩者都是讓我們建立成熟、充實的人際關係的社會神經回路的一部分。
教孩子理解非語言訊息,真正聽懂他人的言外之意。在一場重要的足球賽事之後,你的兒子需要你幫助他,意識到對手隊伍裡面的朋友雖然說自己沒有事,但他現在的確需要安慰。你可以向他指出那位朋友的身體語言和沮喪的表情;藉由幫助你的兒子進行一些簡單的觀察,他的心智省察力會得到發展,往後就更能理解他人,並感受他人的感受。
教孩子在衝突發生之後修復關係。要真誠地修復關係,孩子必須理解他人是如何感受的,父母可以問孩子,如果是你心愛的東西壞了,什麼能讓你好受一些?每一次努力關心他人感受的行動,都會在大腦的人際關係迴路中,創造更穩固的連結。
我們常常忘記教導的本意是教而非處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非被動承受行為後果的客體。透過教導心智省察力,就能把衝突轉化為學習,建立技能和發展大腦的機會。
當孩子發展出心智省察力技巧,就能夠學會在自己與他人的內在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這些反思技巧同樣也是孩子學習平靜自己的情緒、理解他人情緒的基礎。心智省察力是社交智商和情緒智商的基礎,它讓孩子了解到世界是由關係組成的,在這個世界中感受很重要,而連結是回報、意義和歡樂的泉源。
結語:
本書講了兩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平衡和整合;平衡講的是指不偏不倚,比如說太偏向右腦的情緒性生活或太偏向左腦的邏輯性生活,而是採取生活在中間的同時有情緒的以及邏輯感的生活中。至於整合的概念是將自己的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或者覺知之輪、意識省察力,通通整合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確實不容易,就好像禪學裡面所說的一樣,你首先要先去了解,然後接著去執行;透過不斷地練習,強化你腦袋裡面的腦神經細胞、腦肌肉,目的是為了讓你過一個平和健康的人生。
當然書本內容的原意,是希望父母透過了解腦內運作的科學原理,然後協助子女建構良好的心智發展。但在此同時成人也可以透過明瞭腦神經運作的機制,然後使用這些概念來協助自己。如果可以試著將這些腦神經科學的概念解釋給孩子們聽,或許他們會因為更明瞭,而將這些方法使用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