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書中尋索:翻閱書籍勝過問AI
公開平台將目光投向一個神秘解謎網站——成功破解者可獲百萬美元獎金,進而為平台贏得更多關注。令人意外的是,劉艷竟靠著一本解碼書順利通過第一關,成功搶佔先機。

在AI盛行的時代,還有人「翻閱書籍」嗎?我們早已習慣上網搜尋資料,或乾脆直接問AI。然而,《新聞女王2》第四集中,阿業看到劉艷抱著一堆書鑽研密碼時,難免驚訝——但事實證明,這樣的「傳統方法」反而讓她成功破題,甚至讓Man姐洞悉背後金主Diana白書昀的身分。 雖然她最終未能完全破解全部謎題,但公開平台仍因此獲得金主資助。
這一段情節像是在提醒我們: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再強大,也僅僅建立在數碼資料與既有數據之上。它們無法替代「閱讀」帶來的深度知識與思考能力。要在未來的資訊洪流中脫穎而出,人仍需從書中尋索,親自思考與求證。
二、人工智能與「真實的」Man姐
《新聞女王2》一開場便以梁景仁的意外身亡震撼登場。飾演者馬國明曾在訪問中透露,角色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再現,許多人以為會是孿生兄弟——沒想到出現的竟是AI梁景仁與AI Man姐。

劇中,公開平台的律師邵俊樂與SNK談判,卻得知對方早在僱用合約中保留使用、改編或翻譯員工著作和影音檔案的權利。AI主播的崛起,引發許詩請試圖透過新聞處阻止事態擴大,但卻遭上司反對,原因是新聞處自己也準備推出AI新聞機器人「聞仔」。
高潮出現在西貢海底發現炸彈的直播——真實的Man姐與AI Man姐正面交鋒。

AI Man姐背後有龐大的資料庫與寫稿團隊支援,看似無懈可擊,然而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卻漏洞百出。當直播現場出現新變化時,AI仍在等待操作員的指令,而Man姐卻憑多年採訪經驗,向警方提出尖銳問題,並冷靜下達指令。 她的敏銳觀察、準確判斷與沉著語氣,再次展現何謂「專業」——那是一種無法由演算法模仿的真實。最終,AI Man姐不僅因資料延誤而報導失準,更因伺服器過載導致直播中斷。與此同時,「聞仔」亦因「使用過度」而停擺。
這場對決讓觀眾看到:真正的新聞工作,不是輸入正確指令,而是面對未知仍能冷靜、準確與負責。AI可以模仿語氣,卻模仿不了判斷力與專業精神。
三、自媒體與網絡時代的真實與責任
在調查林寶拉墜海事件的過程中,公開平台屢遭唐芷瑤的直播頻道攻擊與抹黑。然而最終,Man姐與劉艷透過林寶拉閨蜜的協助,揭開真相。這段劇情對比了兩種媒體——追求點擊與流量的自媒體,與堅持查證與公義的專業新聞。

在此,容許阿業整合Man姐說的一番話,作為反思:現今網絡世界中,「人人皆媒體」,但若自稱「媒體」,就必須承擔社會責任。自媒體的角色,不是為了渲染受害者的苦或放大家屬的痛,而是追問悲劇的成因與責任歸屬。 可惜的是,網絡上充斥未經查證的消息,甚至惡意留言,將焦點轉移至死者的私生活、外貌與情感,掩蓋了真正的社會問題。當事件的主角是名人,他們的身份往往被放大、被標籤,造成更多誤導與傷害。 隨著開台成本降低,大量「自稱媒體」的頻道湧現,但其中的內容又有多少是真實、負責任的報導?《新聞女王2》提醒觀眾:輿論能推動真相,也能摧毀無辜。我們每一次留言、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選擇——要記得保持理性,並肩負起媒體時代的公民責任。
《新聞女王2》不只是職場與權力的故事,更是對AI時代的人性、媒體責任與真實追尋的深刻寓言。當AI取代了聲音、畫面與資訊,我們更需要捍衛「真實的人」——那個願意思考、願意負責、願意尋求真相的人。
留言告訴阿業:
👉 若有一天,螢幕上的人聲全是演算法製造的,我們還願意相信新聞嗎?
👉 又或者,真正需要被更新的,不是AI的系統,而是我們的心與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