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刷加工不踩雷-常見的五種後加工迷思 COVER
在印刷製作的流程中,「後加工」是最華麗、最令人嚮往、卻也最容易產生誤會的環節。燙金、打凸、霧亮膜、局部光……這些字眼看似熟悉,效果也十分明確,但實際執行時出現問題,許多都源自於觀念為釐清。
今天我們整理出最容易誤解的五個迷思,幫助你在創作中兼顧美感與可行性!一、霧膜比亮膜「更高級」?
霧膜確實能營造柔和氣質,但並不代表它永遠優於亮膜;實際應用上,亮膜能強化色彩的鮮豔與對比,對於食品、科技、娛樂產業等強調活力或現代感的品牌而言會更加適合。
覆膜能否成功帶來加分,關鍵並非選擇使用哪一種膜,而是看品牌想傳達的個性,也因此它們之間並沒有「高級或廉價」的差別,僅有呈現上的差異。

霧膜比亮膜「更高級」?
二、燙金=氣派?
燙金的確能帶來高貴的感覺,但錯誤使用或過度,反而會讓作品閱讀不易,破壞畫面的層次感。而在印刷實務上,燙金會因壓力而改變紙張結構、同時因光澤而造成視覺焦點,若面積過大,反而難以閱讀,且無法凸顯主題。
如果能找到正確的重點,例如LOGO、品牌名稱或設計焦點上進行燙金,就能有效的產生聚焦效果。

燙金=氣派?
三、打凸與打凹可以互換?
這兩者雖然在工藝上類似,但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卻大不相同。
打凸:圖案浮起,凸面向外,強調立體感與觸感,適合追求強烈風格、明顯觸感等效果。
打凹:圖案壓入紙張內,呈現沈穩、低調的印象,整體質感較為細膩。
另外,設計時記得確認正反面印刷資訊,避免加工後造成文字變形,反而破壞質感。

打凸與打凹可以互換?
四、局部光可以搞定一切?
局部光能製造光澤與亮面,但不代表它能「修飾」瑕疵。事實上,局部光表面反而類似放大鏡,會稍微放大下層的印刷圖樣;因此若設計稿解析度不足、分圖層或工作區域未查驗對齊,反而會凸顯出設計上的缺點。

局部光可以搞定一切?
五、任何紙張都能後加工
大多數後加工是透過高溫、高壓進行,因此並非所有紙張都能進行後加工,使用不適合的材質進行後加工,有可能會出現紙張破裂、金箔剝落、金箔浮起等瑕疵,且由於是源自紙張特性,因此無法透過加強品管來彌補。
建議在設計初期就先思考想用的紙材與加工方式,並和印刷公司確認材料與工藝的相容性,避免成品無法產出。

任何紙張都能後加工?
雖然後加工堆疊可以提升質感,但對品牌設計而言,後加工的目的應是「強化體驗」,不是「堆疊效果」。適當的加工應該為設計所傳遞的概念帶來加分,讓作品從視覺延伸至觸覺與心理層面,而非一味的強調華麗。節制與互相配合是後加工設計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只要理解並落實,就能讓印刷能成為品牌中最具效果的一環。
FB 社團:設計人聊印刷事
LINE 聯絡我:@minds
IG:@minds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