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還沒走紅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喜歡孩子(未成年的那種)。因為工作的關係,也因為是男性,他後來喜歡上一個高中粉絲;那時候他也以為那是真愛。總之是很迷戀,用另一支手機、申請新的帳號來聯絡。在他的幫助下,那個人後來順利長大,但他仍舊喜歡著她。只是之後的對象更多、更複雜,秘密也變多、更自負。久了以後,他趁她出了點事情就當成要脅,想要分手,但實際上也沒人知道他們交往過。
她不曉得發了什麼瘋,上傳了一張過去熱戀的合照。幸運的是,網友很快撻伐她,把她包裝成精神失常。此刻他更擔心過去交往被揭開。這很簡單──只有死人可以藏住秘密。而她後來死了,但其他人還是把這件事情講了出來;她的父母指證歷歷。可笑的是,一個人不被相信,直到她死了,也無法出賣什麼。當初的感情如同含鉛汽油封存在永凍層的氣泡,發生的、沒發生的,又能怎樣?全球性的毒害終將平均分攤。
他是主持高手。走紅後,過去的醜事被翻出,他私下購買了一些暗網的東西──可以指定受虐人的那種。他有婚姻,也有孩子,他真的很愛自己的婚姻和孩子。妻子不理解,但也在某種面向上如同愛著父親那樣愛他。他努力與被害者和解;相較於一些沒有迷戀未成年卻捲入 MeToo 的案子,那些人不但不和解,還毫無悔意。表面看來,他是有心想告別那些事情。
但焦點後來都落在他的妻子身上。所有人發表妻子「應該如何」、應不應該受到同情。他與妻子出遊、野餐,又被審判。事件爆發到現在,離婚後仍有人緊盯。
文化衝擊的事件接踵而來。有店主把遊客在店中分食的畫面放上網並嘲笑,遊客卻以為對方是友善的,造成巨大落差。網路開始爭論,老闆承認錯誤道歉,但因為新聞點擊飆升,所有人都發表看法,再度被推上首頁。事情一翻再翻,遊客被調出來說真話,指出老闆前後不一。雖然老闆道歉,但大家不買單。事件竟轉成國家間的風波,筆戰點閱高得驚人。IG 只好關閉,但相信不久又會開啟。
還有霸榜最久的婚外情,每日更新,無關相關的都被捲進來。版面被掃過一輪又一輪,每天都有新的發布:主角的、主角朋友的、他們家人的、其他旁枝末節的。一定要曖昧,一定要配上他們過去的照片,網頁人數大爆。時間線、再細的時間線、心理歷程、法律解析、旁人意見……經過這件事後,這種處理方式成為人人吸睛的套路。甚至某知名主持人的兒子也被捲入,還有主角受歡迎的原因分析,各種延伸內容。
更離奇的,是自爆式新聞。這種與醜聞無關,但大家愛看。我注意到八點檔的部分──為了重返榮耀,他們把戲劇內容寫成新聞標題:「(演員全名)再婚嫁給檢察官當天遭到搜查。」像是在暗示演員本人發生醜聞。點進去才發現只是八點檔劇照。但很多人不點,直接說:「她再婚了!我在新聞看到的!」傍晚還轉告親友。
他被爆性器官的公分數;其他是陰謀論。別忘了陰謀論的加速滅亡機制:假設陰謀論存在,就是要滅亡某些人事物;假設不存在,也有極高商業價值與周邊市場。比如伊隆·馬斯克要求薪水、搬家、股權等商戰,複雜到新聞講不完,但旁人講得很多,你永遠看不完,有空可以去搜。
一名病癒名人上傳照片,被截圖指出全身有手術痕跡,甚至更換了心臟;而這個心臟又被說是來自一名突然死亡、很有外貌與前途的年輕器捐者。接著指出該經紀公司有多名年輕卻早逝的案例,這個案子甚至有連署要重啟調查。最後演變成指控:如今還活著、曾在好萊塢發展的人,是活摘器官產業的得利者。
有人揭露某犯罪集團在哪棟大樓租了樓層,於是公審大樓董事長、要求徹查。明知道租借本身不違法,卻仍追打一波。客服的嘲笑又被放上網揭發。反正就是很有趣──只要這樣,人們就能不去面對真正的生活,而在一波波推送裡找到金礦。
網頁目前以這種形態發展。每當可能的法案提出,我們仍選擇偷情的後續。時間過去,我們看著一個驚天緋聞,說他們抄襲、隔空嗆聲。看圖說故事,而且圖很多,也能生成。被生的人、被配樂的人,不一定要生氣。真的跟假的都不重要,大家愛看。
還有廣告。假帳號能騙到廣告費,因為虛報人數。廣告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集團操控,再從真人身上獲利,成就整場熱鬧。謠言成本為零,變現則無法估量。徵才廣告也如此,而現實是:人們無法面對真實。真實很無趣。人是社會動物,沒人是一座孤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