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兒童思維與成人思維:五個你可能還在依賴的「小孩心態」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一、看待事物總是非黑即白

黑白對錯只是理想化的劃分。現實世界更像灰度地帶,大多數人和事都介於善惡之間。
如果你堅持用「非黑即白」的思維去評判世界,你會越來越痛苦——因為你眼中白的東西會越來越少,黑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最終結果只有兩個:
要麼推翻自己早期的認知體系;
要麼選擇封閉,活在自我設置的幻想裡。

我並不打算給出一句和稀泥的結論,例如「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對錯」。
我想說的是:成年人需要更精準的評價標準、更多元的認知渠道,才能讓自己的認知與現實「對齊顆粒度」。

很多人喜歡爭論性善論或性惡論,可系統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把人性歸結成「善」或「惡」都是幼稚的。與其爭論,不如去讀些專業書籍。


二、無法接受被誤解或討厭

小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誤解、被責備、被不喜歡。
他們對外部評價的依賴度極高。

內心成熟的人並不是「不在意」,他也會難過、也會失望,但不會因此否定自己。
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是由幾十年的環境、創傷、經驗、價值觀塑造出來的,可「溝通方式」卻只有語言這條帶寬極低的通道。

這意味著:誤解不是例外,而是常態。
你和任何陌生人之間,都隔著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不可能靠幾句話就「互相理解」。

成熟的標誌不是「所有人都應該理解我」,不是到處尋求理解,而是坦然接受:大多數人都不會理解我。

事實上,就算回到童年,大人真的理解你嗎?
更多時候,只是在「哄」著你而已。


三、害怕衝突和拒絕

小孩子的世界是線性的:考試要麼通過,要麼不通過;玩具要麼得到,要麼得不到。「失敗」對小孩子的意義,就是「繼續努力,直到成功」。
但「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是失敗的其中一種可能性。

成年人的世界則完全不同——它更像一個自由度極高的沙盤遊戲,路徑很多,變量也很多。
失敗的意義不只一種:有時失敗意味著此路不通,你應該換條路,而不是繼續死磕。


四、展示可憐換取同情

示弱是小孩子的生存策略。可是當人長大後,周圍幾乎不再有會無條件照顧你、憐憫你的人,示弱自然難以奏效。

成年人的世界以「交換」為底層邏輯,即便關係最好的人之間也是互惠互利的。
也許一次示弱會暫時有效,但多了之後,你很快會被貼上「麻煩」的標籤。
別人不會說,只會悄悄避開你。

成年人不是不能脆弱,而是不能把脆弱當成籌碼。
你得習慣一件事:沒有人「必須」同情你。


五、劃清自己與別人的邊界

阿德勒的「課題分離」聽起來冷酷,但它是處理成年人邊界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母親希望我當公務員。」——這是母親的課題,是她的期望,而不是我的義務。

如果你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任務,只會造成巨大的內耗。

成年人最需要懂的是:哪些是我的事,哪些是別人的事。
管好自己能管的,放手那些你管不了的。

清晰的邊界不是冷漠,而是最高級的溫柔與從容。
正如楊絳所說:「在自己的世界裡獨善其身,在別人的世界裡順其自然。」


今天寫這篇文章,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測試,看看自己內心到底是成年人,還是孩子。

不過話說回來——誰規定身體長大,內心就一定要成熟呢?
只要你的內心是自洽的,就算心裡住著一個孩子也沒關係,這甚至可能是一種幸運:說明你曾被好好地愛過。

長大更像是一種無奈的適應。

以前我給某家輕小說雜誌投稿時,編輯給我看樣稿,都是充滿溫情與愛的內容。我坦言:我寫不來,我的內心太黑暗。
但我很羨慕那些作者,羨慕他們生在溫暖、健康的原生家庭。

我從不懷念童年。
我最幸福的時期,就是認識夫人、靠自己賺錢之後。我喜歡的是長大後的自己;童年只是慢慢遠去的一片陰影。

不管怎麼說,重要的從來不是你內心是否長大,而是你是否過得開心。
如果你既幼稚又痛苦,那答案只有一個——你該長大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心Unique的沙龍
0會員
12內容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