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區塊鏈/分散式帳本雜記

除了試著SOSReader測試大改後的一些新特性,就順便把最近剛好有媒體訪談的訪綱自己準備的雜記就試著放上來.


IC之音 訪綱

1.台北市政府近期與IOTA基金會正式合作,未來合作重點為何?
首先說明我不能代表台北市政府,僅能作為整個合作的生態說明一下我們的期待。
目前首次將會在台北市民卡的應用上面做合作,而這些都會是整個智慧城市的一環。智慧城市又是全世界不同城市所共同關注的重點。因此台北市很棒的透過其智慧城市辦公室的框架下歡迎不同的業者包含新創都來共創提案。一起解決台北市現在和未來會面對到的問題與挑戰。
而因為智慧城市息息相關的就是物聯網的相關應用,台北市政府資訊局在與我們討論目前潛在問題時,就發現透過分散式帳本的技術很有可能從根本解決眾多應用都沒去觸及到的萬物聯網根本問題,包含在物聯網數量級過大導致雲端架構的不足,和基本的信任及資安大多業者未碰觸,若輕易實施方案則以後又會創造更多問題,因此在我們BiiLabs介紹了IOTA 基金會的架構和理念後,就很快一拍即合決定可以在這基礎上實施讓更多業者能夠創造更多實際的樣用。

2.此次合作的重要性為何?對於台北市在區塊鏈上佈局有何影響嗎?
從上週1/30在阿姆斯特丹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在全世界網路上的瘋傳效益可以看到原來有這麼多國家和不同的團體都對這樣的合作感到興奮,也覺得很重要,並且是實際接觸真實應用而非如同過去的區塊鏈大多在加密貨幣本身的交易上著墨,也導致各種體制環境上的衝擊。這樣的合作相形之下更加的務實。
而台北市作為一個世界主要的大都市率先宣示也讓台北以及台灣瞬間在這一週甚至持續的讓國際上有著諸多討論,這是相當有意義的。
對於台北市我覺得不該說是針對區塊鏈上的布局,而是透過區塊鏈務實的去解決原本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政府文件交換和相關數位資產(文件就是)的應用

3.何為分散式帳本概念?對於市民生活有何影響?
透過分散式帳本技術第一次讓數位的世界的價值觀會與人類世界同步,也就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並且讓數位資產的觀念和實作落實,例如,過去病歷本來就該屬於市民的資產,但過去因為沒有好的方法而是用模擬的方式,結果導致病歷在不同院所的交換卡在個資相關問題無法傳遞,但若透過分散式帳本的概念則可以實質變成市民的個人資產而透過授權轉移或者查詢的方式讓跨院所更合理和順暢的運行。另外透過市民卡上的數位識別,也可以讓未來與市民本身有關的應用更加流暢.


區塊勢訪綱

1. 全球有國家使用區塊鏈做身份認證嗎?身份認證的哪個環節,需要區塊鏈?
最有名的應該還是Estonia的e-Residency. 除了已經知道Estonia 本就用國家的力量支持使用區塊鏈技術來做各種應用,但其實確實細節是未知的. 但可以從其與身分認證後的關聯應用來查知. 例如在 https://e-estonia.com/wp-content/uploads/faq-a4-v02-blockchain.pdf 的文件中可以看到他有提到
No data is ever stored on a Blockchain - instead blockchain works like a speed camera that detects who has violated the law, when and how. Due to the fact that data, protected by blockchain technology, is covered with the “digital defence dust”, every change in the data can be detected because it leaves a trace in the pattern.
這部份跟我們目前在BiiLabs的核心服務設計中的”數位存證”是類似的,而有意義的可能是數位存證而非是把資料全數放在區塊鏈,事實上在目前也無法這樣做。
但這些過去其實都各自有傳統解法的為何需要利用區塊鏈和身分識別在一起,我個人的看法是一種歸戶的概念但又不侵犯你的隱私。我們把”真實的人”(隱私), 識別, 行為分成三個layer,你的行為或許需要被detect並且做存證但不代表該知道你的隱私,卻依然可以達成證明存在的概念,這算是識別跟區塊鏈結和的應用,但不代表目前的區塊鏈有達成識別功能.
目前國家有使用應該就是Estonia, 但是否一開始就在身分識別上使用這不確定。
另外一個城市級的應用是荷蘭的Harleem city. 而台北市為何會被受全球關注有個原因在於台北市的人口不管有無登記,白天約略為400萬這是個國際大都市的概念,因此意義很大也是為何在多個國家持續到現在我依然每天在Twitter上都可以看到新的關注和討論。

2. 台北市的智慧市民卡,為什麼需要區塊鏈?是否可以舉出一個應用情境,解釋使用區塊鏈前後差異。例如投票、教育、銀行帳戶。
回到第一點,其實原本的市民卡本就不需要區塊鏈,事實上歷史上大多的應用並不是原生的創新而是從不斷解決原本就可能有方案的問題開始,所以General speaking來說就是讓原本的問題被解決的更好更漂亮。
若單純的做數位識別,(注意我一直不講是身分),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就在於如何證明你就是你這件事情,他有一個嚴重的勾稽問題很難解決,這也到最後成了政府或者銀行和電信商等等的一個重要價值,現在很多都可以用手機門號做認證甚至代表你的身分,有個原因在於你有臨櫃辦理建立了這個勾稽的連結。但是純數位能解決嗎?這是個到現在依然在國際上存在的共通挑戰,而由政府來做這樣的事情也成了一個在目前階段的可能共通解,政府本就在負責處理人民的識別有關業務,例如身分證。
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市民卡有用區塊鏈的技術去實作後,到底可以做什麼?這是個相當有趣的問題,這就很像回到二十多年前,當Internet初出來,在台灣最多人只知道上BBS甚至是久遠一點的gopher這些的年代,大家知道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但卻常被問到底TCP/IP能做些什麼?回頭看歷史就可能會發現這樣問題的好笑,但在當時,這是個很嚴肅但是卻又級少數人能夠回答出來,於是才有幾個領航者靠著自己對技術和市場未來的直覺很辛苦的堅持下去於是我們有了蕃薯藤, 有了Yahoo有了更多的應用都是建構在TCP/IP上面,大家豁然開朗原來TCP/IP能做些什麼。
現在呢!區塊鏈用在數位識別上就有這樣的挑戰, 到底能做什麼? 老實說,我只知道一部分,但也是一個透過歷史判斷後的直覺知道這個很重要,而且必須說做這件事情並非由BiiLabs主動提出,反而是台北市資訊局局長他本身就是資深的資工人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而由他主動提出與我們以及IOTA基金會的第一個合作就從數位識別做起。
這是個基礎,而在數位識別的基礎上搭配區塊鏈才開始能夠建立有意思的應用,例如把跟人民你自身有關的原本在政府中的文件數位資產化後能夠歸戶在你的數位識別下,就很像政府只是保險箱幫你保管了你的數位資產,符合這類數位資產的可能有戶籍相關資料,病歷,各種財產地契證明,接著現在用人去串起本就該屬於你資產的流程才有機會反向變成是政府跟你提出要求授權去做病歷轉移或者授權的查詢,他會是個從基礎翻轉的改變但是我必須說,使用者可能會幾乎無感。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只是從原本就有的問題或需求去不斷的用新科技來解決而使用者可能是無感的,你可以輕易的從人類的歷史尤其是近代的工業化歷史不斷的看到並且會看到這改進的速度將會越來越快。
所以在台北市的應用上,當基礎建立完,剩餘的我們還在與市府端共同討論,扣除需要更複雜的跨部會協調會盡量的先從本身資訊局可以決定的業務做起,也透過此方式先讓其他部會理解到優點後也發現能夠改善其行政流程效率會更容易與其他部會溝通。

3. 用 IOTA 的技術 Tangle 做身份認證,和用其他區塊鏈技術做,有哪裡不同?還是只是恰好 BiiLabs 在做 IOTA?
這個在剛好最近的IOTA創辦人維京海盜David的專訪中有提到相關的緣由。
識別一直是個很大的國際議題,在技術以外,更重要的會是這些相關的技術基金會或者源頭的區塊鏈專案是否其roadmap有在探討這一塊,而非只是單純的號稱用目前的錢包或者你的Seed 或者address就能代表這麼簡單,IOTA基金會的成員本身在過去就已經有參與分散式識別基金會的成立,以及在聯合國的ID2020裡面有成員John EdgeID2020的創辦人之一,這些搭配技術以及Roadmap才能確保說會持續在識別問題解決上的演進。而BiiLabs投入IOTA的最源頭幾個專案就是協助把本來草擬的TangleID完整化。這件事相當重要,很多人都會說在加密貨幣上你的address不見了你的錢不見是正常的,但在人類世界,你會發現你的身分證不見或者你的銀行帳戶不見不會影響你取回你的資產或身分,因為有其他的方式可以驗證你的本人跟身分之間的關聯,現在在區塊鏈的領域中卻無法,這也是在TangleID的創新中試著解決真實人類世界的問題而非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就是數位上的0或1。
而BiiLabs為何會做到跟識別有關也主要是人類的識別問題目前最多就是70億的人口,雖然人口數依然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以及總量沒有物聯網裝置來的多。而既然人有人別問題,其實物也有物別的問題,這對BiiLabs來說才是真正最源頭響解決的一直就是在於物聯網上的挑戰,而人,其實也就是Object也就是物的一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人稱「朱拉面」或是”Lman”,三個孩子的爸,第一代的互聯網人,卻走上嵌入式硬體產業,具有十五年以上軟硬體經驗。住在台北十多年後,決定回南部重新發展,試著用自己的方法來打造南部的創新生態系,堅持有核心技術的創新,搞得自己的生活比還在台北時更忙碌。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