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機器,平台,群眾》(上) — — 科技如何影響我們

不久前,臉書執行長Mark Zuckerberg與特斯拉Elon Musk隔空論戰,掀起一波人工智慧的爭論。「科技將如何影響我們?」這個議題在近年來被討論無數次,但從未有過結論。在《機器,平台,群眾》這本書中,作者把科技掀起的重大變革整合成三股潮流 — — 一如書名:機器、平台,與群眾,如何與現今社會互動,也貼心的在每個大篇章的最後一段,提出實務上的指引。
  • 三股潮流,分別對應到三個名詞
機器 — 人腦:人類的智慧
平台 — 產品:貨品與服務
群眾 — 核心(企業):組織內的專業與知識
第一部:機器與人腦:當機器開始做決策,人腦的價值在哪?
機器強在運算,人類擁有智慧,過往的人機有親密的夥伴關係 — — 由機器分析資料,交給人類判斷。然而這種關係有時運作的並不好,因為人腦運作模式容易產生偏見。如今人工智慧已經發展到,完全去除人類的判斷,只倚賴把數字輸入,往往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機器對於預測,以及決策的能力,在足夠的資料量下,已經開始比人類更準確,我們該務實的找尋對策了。
人類目前仍具有的優勢,其中一項是,我們隨時在接收大量資訊,且「不會」去篩選;反觀機器,只會搜集指令要它們搜集的資訊,也就是說,可能會遺漏
「斷腿角色」
有一名教授幾年來,每週二晚上都會去看電影,所以電腦模型自然會預測他下週二晚上去看電影。然而這周二早上搭不小心跌斷了腿,人類必然會知道,這位教授無法去看電影了,但機器無法完整蒐集到此類難以預測的因素,除非能建立起更周詳的世界級模型。
因此,在某些狀況下,仍然應該運用人類的主觀判斷,但要把人機標準夥伴關係倒置,不是讓機器提供資料給人類,而是將人類的判斷量化,當成一個資料點,放進演算法。
  • 那麼,還有什麼是機器做不來,仍然需要人類的技術與產業?
最不會受到科技影響的職務或工作:涉及社會性需求的工作 — 愛心、榮耀、困窘、極度、正義、團結等。電腦愈來愈善於辨識表情及聲音型態,但目前只有人類才能運用這些,去應付人類的情緒。例如:擔任足球校隊教練。比起傳授技巧,我們會認為一個好教練更重要的是激勵成員,培養榮耀感,引領他們成長。
情境換到醫院,大多數病患不會想從機器那裡取得診斷(即使比醫師的診斷更精準),他們想從一個有愛心,能夠幫助他們了解並接受壞消息的人那裡聽取診斷。所以在電腦作出診斷之後,交由能夠建立人際關係,善用社會性需求的醫療人員去面對病患,會是非常有益的做法。
結論:
隨著科技進步,高層次的社會技巧(例如溝通能力),可能變得更有價值 — 通常可以獲得高報酬。
都說人工智慧取代人腦,但除了被已經取代的人以外,大家仍是霧裡看花,覺得抽象。但接下來,平台對產品的影響就很具體了。線上串流音樂讓CD幾乎消亡,Netflix板倒百視達,Uber在全世界對峙計程車,都不過是這十多年間的事。
實體產品消亡,平台如何勝出,產品還有希望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拆書客: 閱讀是推開門扉,踏出去看見世界; 說書能拉起窗簾,帶世界到你眼前。 期許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無常人生的累積。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