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hea遊,一人出行,選擇了一個印象之中比較安全的國家----比利時。
比利時位處歐洲西部,東南西北邊分別與荷蘭、法國、德國和盧森堡接壤,面積不大,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了大概一千一百多萬人,卻是多個著名歐洲組織如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的基地。
這一次,在沒有任何計劃和資料搜集的情況下,一人行花了10天從比利時西北部的布魯日 (Brugge) 橫跨中部首都布魯塞爾 (Brussel),再走到南部迪南 (Dinant);由佛萊明語 (Flemish) (即南部荷蘭語)、荷蘭語、西班牙語、德語和法語,通通都接觸了一遍。雖然荷蘭語、德語和法語是官方語言,但從南到北、東至西,每個區域的優先語言都各有分別。
旅行過程中,除了吃喝玩樂、欣賞沿途風光,我愈來愈喜歡沈醉於探索不同城市的人們的生活形態,如能有機會跟當地人或在當地生活的人聊聊天,更是一宗樂事!
上面提到關於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有趣的地方是,如果你有機會和當地人聊天,他們的答案卻是不一樣。在布魯日久居的一名麥西哥留學生告訴我,當地只說佛萊明語和西班牙語;在布魯塞爾土生土長的朋友很堅定的告訴我:「我們不說德語的,比利時人不說德語。我們只說荷蘭語和西班牙語。」,我遊走到南部的迪南時,發現那地區的人大多數用法語,也會在有需要時說西班牙語,但法語絕對是首位,菜牌什麼的也是以法語為主。
另一件事是,大多數當地人並不太會說英語 (也或許是我遇不上),由於布魯日是一個已開發的旅遊點,在2000年的時候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所以,這個城市還是會有那麼一點點能說半點英語的人;作為首都的布魯塞爾,情況當然好一些,但真正能全句成形正常溝通的仍然只有少數;迪南是一個,嗯,我想大概是朝着熱點進發的城市,暫時像是比較多歐洲或本地遊客的地方 (我停留的四天中,除了我自己我沒有遇到任何亞洲人。當然僅僅四天並不能代表真象就是如此。),能用英語的人,我遇到的大概只有三到四個 (指的是服務行業或景點服務中心,餐廳、便利店比較難找到英語人)。
對於英語這國際語言,在其他不論是歐洲或亞洲國家其實並不那麼國際這件事,早在過去不同的旅遊行程中已體會過,因此也沒有太驚訝。只是每次遇上這情況,我都會想那我學英語幹嗎?反正最後都是用身體語言和自創手語 (指指點點) 來進行溝通,而事實是用這種方式也真能行得通!
舉個例子吧!整個行程最後兩天,由於身上銀兩快要用完,我需要提款,好不容易發現了一間疑似銀行的建築和裏面看起來像極了提款機的物體,但其上沒有英文亦沒有任何象徵圖案,我不大肯定,於是便向正在掃地的姐姐詢問,我用的是英語,姐姐很熱情的用法語回應,全程咱倆都是各自用自己的語言跟對方對話,二人一來二往的,其間我揚了一下手上的提款卡、又指指那排疑似提款機的機器,最後就在四、五句之間完成溝通。所以,去一個國家旅行,語言不通不重要,靈活變通才是緊要!
話說回來,這一次出行,除了選了三個城市、訂機票和訂酒店外,便沒有再做任何動作。不論是旅遊信息、行程預算,還是交通路線 (也包括由機場去酒店、城市轉城市) 等,我是一點資料搜集都沒有做,立心抱着隨遇而安、去到目的地才打算的心態。我以為自己已經hea到一個新境界了,但在布魯塞爾卻遇上了一對來自美國、比我還要hea的夫婦,他們只買了一張到比利時的機票,酒店什麼的也沒有訂,去到目的地才選酒店,每天去哪兒、去這城市後去哪個城市都沒有預算,甚至連比利時除了布魯塞爾還有甚麼城市也沒有事前了解一下,就抱着一個先到了首都,然後再隨興決定何時走、下一站去哪兒……
我心裏不禁感歎:果然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一山還有一山高!然而,下一秒我就想----隨心、隨性、隨意,不用趕景點、無用為打卡而打卡,只隨興致輕輕鬆鬆走一趟,用心去感受別國的風土人情----這才是旅行的真正意義吧!
最後,給如此耐性十足、忍耐地堅持看到這兒的你一個溫馨提示:如果你想要看景點推介、食肆推介、吃喝玩樂懶人包等,那麼接下來本人撰寫的各篇旅遊掠影,你可能會很失望。因為我不是一個旅遊達人,也不愛為打卡趕景點,更不會有尋幽探秘的精神;我只是一個有點任性而非常平凡的俗人,去的地方很平凡,寫文章是抒發個人感想多於一切。當然,遇上個人認為值得去的地方、好吃的,還是會略述一兩句的。
更多比利時美景圖片或影片,將陸續發布於各篇比利時旅遊掠影中。
喜歡此文的你請點擊手掌圖以示鼓勵。歡迎追蹤及(或)支持流水桃冰,讓我與你分享生活日常、旅遊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