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開箱」一本和投資有關的書籍,《因子投資: 方法與實踐》(以下稱方法)。從月初知道它要出版,我就不斷的透過各種管道想要購買。終於,它順利進到台灣,因此可以在此和各位分享。(開個玩笑,我搞不好拿到的是第一本進來的書。)
這裡開箱指的是針對有興趣的部分瀏覽一遍,不是詳細閱讀後的心得,因此如有說錯的地方,歡迎指正。在提到內容之前,我想先說說一些背景。
我是很純的理工科系學生,完全沒碰過商科課程。後來因為個人想「投資」,所以開始找尋一些知識來強化自己。一開始苦無門道,自己跌跌撞撞的建立知識架構,連「效率前緣」這種曲線,也是到處參考摸索,然後自己用電腦Excel畫出來的。
對於此專業的學生而言,可能看完一本Bodie的Investment只要一下子。可是對於我而言, 連「應該看哪本書」,都不知道要問誰。因此可能我看書的視角,會比較偏向於非金融專業的民眾,所以除了理論之外,我也注重實踐。
有提到「因子投資」的書,以前我買過《阿爾法經濟學》( Alphanomics ),它提供了一些找尋超額收益的架構,也列出大量文獻,作為更深入研究的橋梁。這本書條理分明,也很嚴謹,但因為涉及內容比較廣,對於實際操作的部分著墨較少。
後來又買了《因子投資: 聰明投資者長期操作的金融理論》(以下稱聰明),台灣今年6月出版的,但其實應該是2016年的書。這本非常好懂,我覺得是對於因子投資很好的入門書籍,可惜對於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投資者來說,有點太單薄了。
以上兩本,我都是先有英文電子檔,再有中文電子書,而且時間延後不少,總覺得有點可惜。因此,當我知道《方法》這本書要出版時,便打定主意要買,希望能補充前兩本的不足,讓我在此領域的知識更加完善。
- 現在的這本《方法》,書如其名,把方法和實踐的部分都寫出來。它和《聰明》相比,多了一些細節和各種模式的由來。例如關於回歸,《方法》特別比較時序和截面回歸,Fama-MacBeth也讓我耳目一新,這些都是《聰明》沒有的。或是關於避免各類因子的互相影響或抵消,《聰明》在後半段附錄提到了一小部分,而《方法》則明確提到「正交化」這個概念。
- 由於《方法》這本書,研究的背景以中國A股為主,因此有些比較讓我會心一笑的部分。例如,在介紹主流因子的章節,作者提到了「換手率因子」,這在《聰明》一書中就沒有。而其它常見的市場、規模、價值、動量...等因子,其實我以前已有看過一些關於A股的研究,但本書重複用了「起源、成因、實證」的方式來闡述,很適合像堆積木一樣,系統化的了解這些內容。
- 關於多因子的章節,《方法》梳理了一些常見模型,除了鼎鼎大名的Fama與French的三因子和五因子模型,它對其它模型的描述也相當有趣。學術界不會有永遠不變的理論,而是透過彼此修正、懷疑、瓦解,讓真理越辯越明。這些假設不一定彼此相容,但都是在努力「消滅Alpha」,也就是用大家都能看懂的Beta來解釋。
- 有關各種異象的章節,我很喜歡作者的整理。書上總會有許多理論,可是實際上要在市場賺錢,會遇到許多眉角或詭異的地方。如果說前面的章節是順著把理論實踐到交易上,那麼這些異象研究,就是逆著把實際遇到的狀況融合回理論中,也就是不斷來回探討Alpha和Beta。
雖然以投資人的角度,難免有「到底哪邊說法才正確」的困擾,但我想這就是把經驗和猜測結合時,必經的過程。況且功利一些,或許做不到到像學界的明確區分異象及因子,但只要像業界一樣利用這兩者即可能獲利。
- 至於書中提到因子研究的現狀,我覺得很適合像我一樣書讀得「較廣但不專精」的讀者。例如行為金融學、投資者情緒和錯誤定價,這些章節在《阿爾法經濟學》一書中也出現過。我覺得這些和因子本身的關係較小,但考量到投資者幾乎都是人類,因此較為宏觀的、能把人性考慮進去的思考架構,比較能幫助現實中投資者做出判斷。
另外關於機器學習部分,我知道作者的態度比較偏向懷疑,但他也很負責任的把學術界的現況寫給我們知道,我認為這就是本書的嚴謹。
- 最後一部份是關於實踐,而相對於《聰明》,《方法》的實踐又更貼近實際交易。換句話說,收益預測、風險控制和組合優化,這三個領域,本書都有更深入的描述,我覺得這是讀完整本書之後,作者告訴讀者「到底該怎麼做」的精華。本書還提到了聰明Beta和因子擇時,這是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中間的模糊地帶,我也很有興趣了解。
或許等我詳細的把整本看完後,又會有新的想法,而我也很期待每一章節能帶給我的知識有多少。全書引用400多篇論文,論述嚴謹,但作者嘗試透過淺白的文字(至少在態度上),讓本書成為民眾可以細細閱讀的書。就像書中所說,本書「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我相信它能成為和《阿爾法經濟學》一樣的橋樑。
希望讀到這裡的觀眾,尤其是也對因子投資「感興趣但非專業」的朋友,也可以去翻翻看這本《因子投資: 方法與實踐》,我相信會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