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經濟學一下--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

跟女友吃飯該AA嗎? 現在該不該跳槽? 爺爺奶奶老是愛亂餵小孩怎麼辦? 辦一張健身會員值得嗎? 把手錶撥快10分鐘會比較準時嗎? 當遇到生活裡食衣住行、人情交際的棘手問題,求助無門時, 不妨請教一下經濟學家吧﹗
當第一個原始人拿著手上的生肉交換了鄰居家的水果的那個瞬間,人類社會的生活便注定與經濟學密不可分。大至國家政策走向(發大財的啦),小至路邊攤的營業時間;從熱門高科技產品,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任何涉及人類行為的活動,經濟學總能為其理出一套前因後果,分析出個利害關係。
作者Tim Harford 這次化身為「庶民經濟學家」(最近庶民身分好像很政治正確?),以經濟學的角度與見解來分析,用理性線索與科學統計拆解生活麻煩,給予一針見血的建議。經濟學不再是只能與GDP、通貨膨脹、升降息、殖利率等字彙掛勾的冷僻學問,而是能處理大小疑難雜症的人生解方!
本書為金融時報的讀者投書專欄的合輯,依據問題類型共分為愛情經濟學、工作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娛樂經濟學與生活經濟學五個章節,囊括了來自讀者五花八門、甚至天馬行空的疑問來考教身為經濟學家的作者。
不只是異想天開的問題令人莞爾(看到有個媽媽問她女兒揍弟弟該如何解決時我真的快笑死),當你發現真的有經濟學家認真地對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還一本正經的發表時,除了敬佩這些學者的求真精神,也不免讓人啼笑皆非。
而本書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看Tim Harford 以從他的「經濟學百寶箱」中,用調查、實驗、研究、理論、模型等工具,將難題一一拆解分析,為這些看似無解的困難找到一個「最合乎經濟效益的答案」。論述扎實,邏輯嚴謹,再加上Tim Harford一貫帶有英式幽默的筆調,讓讀者邊讀邊笑,直翻到最後一頁仍意猶未盡。
綜觀全書,「誘因」二字大概是出現頻率第三高的詞彙(前兩名是「經濟學」和「怎麼辦」)。 誘因,或名動機,是一切理性行為的基本前提。每當面臨抉擇之際,行為結果必然指向各方權衡後,誘因最強的選擇。 因此,不管是認真學習還是瘋狂偷懶,無論是堅持控制飲食還是盡情胡吃海喝,任何行為都是當事人的「理性選擇」:期待行為後的效益將大於痛苦。即使是外人難以理解的上癮行為,事實上也是在理性的誘因權衡下的結果。而賽局理論、傳訊賽局、篩選理論、市場透明性、機會成本等諸多經濟理論,也多是基於誘因原則對雙方互動進行的行為預判。
不誇張地說,發現誘因,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回到人際關係,無論是職場衝突、家庭關係、兩性矛盾、生活困境,在任何面向產生難以化解的糾紛時,往往都是因為彼此沒有理解對方行為的真實誘因,試圖以自我認為「預想誘因」的「最佳方法」來滿足對方;在這樣的心理認知下,溝通宛如平行時空的對話,無法達成共識。唯有正確理解行為動機並對症下藥進行溝通,才能有效和平的化解爭執。
洞悉誘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而雙方誘因衝突的妥協,則是人際的藝術了。
儘管經濟學這種以「效益」為準則的思維模式確實直白而俐落,然而所有問題都強於只用經濟學的單一觀點來解釋時,就不免顯得牽強。一如在「網路交友須知」章節中,以競爭的角度來維持伴侶投入感情的付出,解法竟是找一個長期情婦……儘管知道這是作者的玩笑,但也從中理解除了經濟角度外,有時也應將社會風俗與價值觀等其他相關因素納入考量之中。 經濟學提供的是一種檢視彼此利害關係的思考方法,而非解決一切的萬靈丹。
雖然專欄格式限制了幅度與廣度,[臥底的經濟學家]仍是一本優質輕鬆的睡前讀物(兩面就一個單元,真的超短)。只要你對經濟學略懂略懂,那這本富饒趣味而不失學問的專欄合輯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看看Tim Harford 如何用簡短卻又字字機鋒的犀利回應,將詰屈聱牙的經濟理論變成俯拾即是的生活妙方吧!
以下分享幾個文中有趣的篇章:

性愛初體驗
依據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女人失去童貞是一種投資,所以必須慎選自己的性伴侶;男人失去童貞則是一種消費--甚至只是想得到一些抬槓的題材罷了。 痾……雖然以繁殖成本的角度,這樣的動機解釋蠻貼切中肯的…… 但總覺得這講法總有那麼點政治不正確啊XD

伴遊女郎
情色產業大多有高度集中化的現象,是為了減少顧客與小姐尋對方所花費的時間成本,提升交易達成效率。 比如荷蘭紅燈區、日本歌舞伎町、台北林森北…… 以下開放老司機帶路ლ(´ڡ`ლ)

公司要我馬上去報到
許多公司在應徵時常會以「擠爆型錄用(exploding offer)」的把戲,提高應徵者的危機感,讓應徵者在倉促的回覆下無法對工作職缺進行謹慎的取捨。
這讓我想到兩個月前我待的一家頗有規模的公司,在應徵四年約期的員工時時不斷強調「基本上我們的名額已經快滿了啦」「你們來不來對我們來說都沒差,只是給你們一個不錯機會考慮一下啦」「人數是有限的,自己好好斟酌啊,不要以後再來後悔啊」……
恩,還好我退了。

馬桶座墊該立起還是放下?
這也是亙古難解的兩性議題了。根據經濟學家崔宰弼(Jay Pil Choi)的模型證明,「保持現狀」規則(上完廁所,不必放下坐墊)要比「放下」規則(上完廁所,要放下坐墊)更有效率。
儘管有數學計算為這樣的結論撐腰,不過根據「情侶相處時女性情緒優先」原則,如果只是簡單的放下坐墊便能少挨一頓罵的話,權衡之下多此一舉還是挺划算的啦!

定價的尾數
當定商品價格處於整數與零頭的分界時,這樣的非整數定價除了會給人價格偏低的錯覺(比如398元的商品,會直覺的認為是300多元,而不會想到這個價格將近400元了),刺激購買慾外,居然也有防止監守自盜的功能?!
根據經濟學家藍思博(Steven landsburg)的假說,無論定價是不是整數,多數消費者都習慣拿出整數的金額來結帳。而尾數的存在,就使店員不能直接將大鈔收進口袋,一定要敲收銀機來結帳—畢竟客人還等著找錢嘛。
儘管是個很有趣的理論,但我想利用消費者的不理性心理還是主要原因—不然線上購物時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尾數99的價格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