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國朋友的中文練習紀錄(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距今將近一年前,我在臉書的語言交換社團上放上了簡短自我介紹後說:「我最近對教中文蠻有興趣的,希望可以認識大家!」原本不怎麼期待會有回音,但才一個下午,我的私人訊息就被灌爆。在這排山倒海的訊息堆中,不免出現一些只想交朋友的人。我不排斥,但回訊息回的有點心累。
  最後,M先生的老婆來訊,詢問語言交換的事情。在討論過後,我決定幫助M先生練習中文,也與他成為了語言交換的夥伴。
  交流的過程氣氛很輕鬆,在這之間也有一些文化知識的交流。我很開心有這個機會能夠傳遞所學、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中文。而且過程輕鬆沒有負擔,偶爾遇到的難題就是解釋「語感」,雖然這類抽象的問題往往讓我頭疼,但還是很有趣,思考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而答案往往充滿驚喜。
  第一次見到M先生,他身穿球衣,手抱著一顆籃球。燦爛的對我笑了下後,我們轉進咖啡廳,開始了第一堂課。
你還記得你是如何學習母語的嗎?
  在第一次看到M先生自學中文的課本時,書頁字句間滿是抄寫練習,說是幫助肌肉記憶,同時習慣中文的書寫方法。在這瞬間我想起語言學提到的:不同於英語體系的詞彙,中文是由一個字一個字組成,字字為一單位;而英語則是由字母堆砌而成,在我看來相對地更加穩固。除了想起中文與英文之間的極大差距,那些被重複寫下的單詞讓我想起小時候討厭的其中一項作業──圈詞。一個詞寫一行太不人道了,小小的手握著重重的筆,幼小的我揉揉犯睏的眼,噙著委屈的淚水再一次完成作業(第一次寫的圈詞因為字太醜被老師撕掉)。混雜著自己的回憶和眼前發生的事情,我好像又看到了年幼的自己在中文的世界裡探索文辭,而所有的不清楚不明白,正在以透過更有條理的方式一一解釋。
  說是討厭那時候惱人的抄寫作業,但或許不這麼做,長大以後的我會忘記怎麼寫字呢。你還記得你是如何學習母語的嗎?耳濡目染四字很明確的就是答案。簡單來說,M先生正在以我們習得母語的方法學習中文哦!
  從腦中貧弱的語言學知識庫裡面抓出幾項資訊,孩童習得一項語言的順序為:模仿、發現規律、創造新詞。在這之後,針對各項生活內容建立language frame,透過與生活周遭不同人的交流,取得、擴大或是加深對一項language frame的內容。
  小時候還有一個題目是照樣造句,重複練習一個語言的某一種使用方法。小時候常常亂寫蒙混過這項作業,現在想起來,還真是幸好沒有花太多時間想破頭(大笑)。沒錯,照樣造句確實對熟悉一個語言是一個好的練習方法,但多半的時間,老師往往要我們背下自修上的答案交差。而在這個學習模式下逐漸長大的我,差點失去了對文字的創造力以及想像力。同理可知,造句也是有一樣的情形發生。最討厭被要求記下那些硬梆梆的罐頭句子了,但在老師拿著熱龍膠條或是木棍的淫威下,我不得不耐著性子逐字把造句吞下肚。
  研究中提到的模仿以及在使用語言時發現規律,前者比較容易被成年人做到,後者的話卻難以實現。以我活這麼久(才21歲)以來的觀察,身邊的人太習慣以背誦例外取代探索規律,導致這項能力逐漸弱化。而至於原因呢,就是不論是學校老師或是補習班老師,都以公式化的教學、背誦技巧,拭去我們對探索一件事情的熱忱,而此舉也淡化了我們知識學習的深度。

  你有印象是怎麼學習母語的嗎?除了抄寫和背誦,觀察字的部首,也是分類文字的一大關鍵。而M先生正以這種方式認識中文詞彙呢。
為什麼一定要把字寫出來?
  我問M先生是否學過注音,他回答注音以及拼音他都有學。這邊就有了第二個問題:聽就懂了,為甚麼一定要把字寫出來?
  一開始聽到問題時,有點慌張,難道我要在第一堂課就顏面盡失!靜下心來想想後,腦中分析到:同音字會造成誤解,進而使雙方尷尬;同意字帶來的問題較小,但如果就此不用,也是可惜了中文字的美。好的,回答完文字帶來的困惑,接下來有更棘手的問題:「全部寫注音不就好了?」現在想想,這問題不意外會被問出來,但當時真的嚇死我了。
  「全寫注音不就好了?」拉丁語系國家,應該說,這世界上不是使用「圖像文字」的人們,或許會有相同的疑問(笑)。聽是可以聽懂,甚至也能唸出書上的注音,幫助自己將語意聽進腦中。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我認為,注音只是工具,不可能取代文字,硬要說的話,我覺得只有「ㄉ」勉強可以拿來取代模稜兩可的「的」和「得」。說到底,注音只是工具,但為何只是工具呢?為什麼可以把聲音變成更多不同的字呢?依稀記得國中的課程告訴我,中文字分成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意旨,這四個不同的造字規則建構了整個中文體系。再加上,以前的人會指著一個東西叫出聲來讓身邊的人知道他在說什麼,在指著什麼。這種暗示隱約成了現在的「字的聲音」的起源,最後以注音輔助呈現。而四個造字規則,成就了中文的外觀。
  現在我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全寫注音不就好了?是阿,但你怎麼知道這個注音寫的是河水流動的刷刷,還是樹葉被風吹動得唰唰?輔以上下文,單聽聲音,或是單看注音,還是會讓字句的深度變得淺薄,不夠乘載更多意義。
  
  講了這麼多,卻只提了兩個問題。以第一堂課的紀錄來說也夠了(笑)。只能說語言交換真的很有趣,他們夫妻倆對我也很好。在與M先生一起進步中文的這段時間,我總是被問起「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情?」。第一,這是我想做的事情,不必為了向誰回報進度和結果的條件下,我可以很輕鬆的參與;第二,因為是想做的事情,所以總是特別有動力;第三,也是這個問題的最中心解,就是好奇。
  好奇就夠支撐我辦事了。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ronnmaioz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是Kronn,認識我,從這邊開始。
我是Kronn,認識我,從這邊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今後,想以此為基礎,針對自己所處的菲律賓華語教學現場,做一個通盤的檢討,但我不打算以一個教師的角度去探究這個理論在中文教學時的應用,而是轉由學生學習的方向來切入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你記得你自己是怎麼學中文的嗎? 大部分的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講國語。 孩提時期學習語言的年齡大約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我們對怎麼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沒有什麼記憶。爸媽開始跟小孩互動說話時,小孩是用「聽」和「看」的方式學習母語。你指著汽車說「車車」,之後在路上「看」到汽車,他的頭腦就會出現你上次說出「
Thumbnail
這是作者在臺灣學習中文的真實故事。從一開始的困惑到逐漸熟悉的過程,帶有情感和回憶的成長旅程。故事中穿插著生活中的細節和食物的美好,讓人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感受生活的溫暖。
Thumbnail
身為熱愛學習新語言的我,因為口吃這件事情也苦惱不久。記得剛去日本念語言學校的時候,因為口吃時常發表前很緊張,怕「口吃」這個缺陷被大家發現。而越緊張越想表現好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會讓口吃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加上以前咬字有點口齒不清伴隨著大舌頭,因為我念的語言學校班級是升學班身邊的同學大多是中國人,那時候
Thumbnail
【測字人生(1)】   測字有時只是種手段,讓對方聽到自己原本就該去做的事情,但是對我而言,我只是忠實地呈現了三件事:字義、字型、筆法。怎麼學?怎麼會?我也不知道,就這麼自然而然,最一開始的時候,是一種感覺,看到人就知道個大概,但是這個大概說不出來,也許就像寵物溝通師?但是我溝通的是人而已。  
昨天講述了開始學習日文的契機以及如何把50音記入腦中,接下來我將會列舉在語言學習這一塊所做的練習列出來,這些方式不只用在日文上也用在我目前也接觸很多的英文上。 1.為自己製造環境: 應該沒有人會否認環境對語言的影響吧!我小時候英文學不好被唸我總是說如果讓我去美國一年我英文肯定可以變好,但是直接飛
  第一次聽到用三聲唸的「企業」是在國中的時候,一個班上功課特別好的同學。他一開始不是這麼說話的,但在他有意識地追求好成績的過程中,他學會了更多他概念中更「標準」的普通話讀法。聽到有人那樣說話的當下覺得有些驚訝甚至有些奇幻,「他認為這樣說能得到更好的評價」,只能寬泛地相信事情是這樣。
Thumbnail
教英文教了十六年,擇善固執的我,堅持穩扎穩打地教英文,在小學任教時,面對國小一年級那些剛接觸英文的小鬼們,我一堂課只教一個字母(有些字母還會用上兩堂課),兩個學期剛好教完26個字母兼自然發音,也不太讓小學生背單字(我只會用特殊的魔法讓小朋友主動去查身邊所遇到的生字),幾乎不考試,也不太出家庭作業(因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今後,想以此為基礎,針對自己所處的菲律賓華語教學現場,做一個通盤的檢討,但我不打算以一個教師的角度去探究這個理論在中文教學時的應用,而是轉由學生學習的方向來切入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你記得你自己是怎麼學中文的嗎? 大部分的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講國語。 孩提時期學習語言的年齡大約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我們對怎麼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沒有什麼記憶。爸媽開始跟小孩互動說話時,小孩是用「聽」和「看」的方式學習母語。你指著汽車說「車車」,之後在路上「看」到汽車,他的頭腦就會出現你上次說出「
Thumbnail
這是作者在臺灣學習中文的真實故事。從一開始的困惑到逐漸熟悉的過程,帶有情感和回憶的成長旅程。故事中穿插著生活中的細節和食物的美好,讓人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感受生活的溫暖。
Thumbnail
身為熱愛學習新語言的我,因為口吃這件事情也苦惱不久。記得剛去日本念語言學校的時候,因為口吃時常發表前很緊張,怕「口吃」這個缺陷被大家發現。而越緊張越想表現好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會讓口吃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加上以前咬字有點口齒不清伴隨著大舌頭,因為我念的語言學校班級是升學班身邊的同學大多是中國人,那時候
Thumbnail
【測字人生(1)】   測字有時只是種手段,讓對方聽到自己原本就該去做的事情,但是對我而言,我只是忠實地呈現了三件事:字義、字型、筆法。怎麼學?怎麼會?我也不知道,就這麼自然而然,最一開始的時候,是一種感覺,看到人就知道個大概,但是這個大概說不出來,也許就像寵物溝通師?但是我溝通的是人而已。  
昨天講述了開始學習日文的契機以及如何把50音記入腦中,接下來我將會列舉在語言學習這一塊所做的練習列出來,這些方式不只用在日文上也用在我目前也接觸很多的英文上。 1.為自己製造環境: 應該沒有人會否認環境對語言的影響吧!我小時候英文學不好被唸我總是說如果讓我去美國一年我英文肯定可以變好,但是直接飛
  第一次聽到用三聲唸的「企業」是在國中的時候,一個班上功課特別好的同學。他一開始不是這麼說話的,但在他有意識地追求好成績的過程中,他學會了更多他概念中更「標準」的普通話讀法。聽到有人那樣說話的當下覺得有些驚訝甚至有些奇幻,「他認為這樣說能得到更好的評價」,只能寬泛地相信事情是這樣。
Thumbnail
教英文教了十六年,擇善固執的我,堅持穩扎穩打地教英文,在小學任教時,面對國小一年級那些剛接觸英文的小鬼們,我一堂課只教一個字母(有些字母還會用上兩堂課),兩個學期剛好教完26個字母兼自然發音,也不太讓小學生背單字(我只會用特殊的魔法讓小朋友主動去查身邊所遇到的生字),幾乎不考試,也不太出家庭作業(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