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西元二十世紀的巴哈』,亨德密特

『世上僅有兩種事物值得追求,「好的音樂」跟「清白的良心」。』
『西元二十世紀的巴哈』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1895 - 1963),11月16日知名壽星。
與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巴爾托克(Bartók Béla)等巨匠齊名,身為古典音樂『現代主義』樂派的指標性作曲家與教育家,亦是簡單親民、易懂好演出之『實用音樂』(Gebrauchsmusik)的奠基者,誕生於德國哈瑙(Hanau)的亨德密特,從小就多才多藝,除了對小提琴、中提琴、鋼琴,單簧管等多面向器樂均有涉獵之外,20歲那年,更憑著傑出的演奏才華,獲聘出任歌劇院附屬樂團的小提琴首席。
在組織弦樂四重奏,並帶著自己的室內樂作品巡演歐陸多年之後,西元二十世紀三零年代初期,在音樂圈已享有相當名氣,擔任柏林高等音樂學院(柏林藝術大學)作曲學教授的亨德密特,不若當時大多數的音樂家們試圖推翻傳統,反而重新審視巴洛克與古典時期那客觀、絕對的創作精神,故其作品裡經常出現對位、卡農、賦格等,所謂回歸「巴洛克時期」的作曲法,更以『絕對音樂』來取代自浪漫樂派以降,充滿主觀性質的『標題音樂』...
此外,亨德密特也替電影製作、各級學校、廣播節目等機關團體作曲,因為他認為音樂不是遙不可及的天邊聖物,必須要使人了解其意涵,且音樂的輸出更要著重於作曲家、演奏者、聽眾跟消費者(受眾)之間的溝通,此一概念後來被稱為是「實用音樂」,既融入生活,又能從中啟發樂趣。
但是呢,就在西元1934年,當他陸續完成《畫家馬替斯交響曲》(Sinfonie Mathis der Maler)與長達三小時的歌劇《畫家馬替斯》(Mathis der Maler,1935)之後,原本對於當時的德國政治環境即抱持批判立場的亨德密特,有意無意間,在作品裡似乎影射了自身的境遇,這下不只無法滿足黨政領導的胃口與喜好,更引爆了藝文圈的惡戰...
背景是西元1524年,德國因宗教改革而產生了社會動蕩,並導致了「農民戰爭」(Deutscher Bauernkrieg)的起義,故事的主角馬替斯毅然不再為當權者作畫,而是挺身而出,選擇與農民並肩作戰…
誰?亨德密特招惹了誰?
就是異常熱愛主觀、絢爛旋律,強調音樂必須激情、激動、激烈,缺一不可的希特勒...
所以,亨氏的音樂被以『頹廢、無用音樂』的名義打入冷宮,即使名指揮家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出面緩頰與力挺,但隨著「全黨之力罷一人」(咦?)的態勢,他的作品遭到永久禁演的懲罰,更在違反黨的文化路線準則下,親希特勒的藝文界人士亦全力排擠亨德密特…迫使他辭去教職。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當年人已在土耳其開設音樂學院,傳授學子作曲技巧的亨德密特,始終無法擺脫希特勒所抹黑他『政治不正確』的陰影,加上納粹聲勢如日中天,幾乎吞下了整個中、西歐,也讓他開始受到了蓋世太保(Geheime Staats Polizei)的恐嚇和威脅;所以到了西元1938年,他與夫人被迫亡命瑞士,再輾轉來到美國,並受邀成為耶魯大學、康乃爾大學等名校的音樂教授。
西元1946年,亨德密特正式入籍美國。在相對安穩的時局中,他著書不斷,從作曲理論到音樂教育,講稿亦彙整為《作曲家的天地》(A Composer's World);西元1953年,距離顛沛戰亂的日子已經遠去,亨氏決定返回歐洲,定居瑞士,並在奧地利知名學府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開班授課,後來更一手培養出多位戰後新世代古典音樂界的優秀人才!
『音樂是無意義的噪音…除非觸及到聆聽者(感受者)的心靈。』
相信你我都有同感。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Hindemith
https://de.wikipedia.org/wiki/Paul_Hindemith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Paul-Hindemith
https://music.yale.edu/2013/04/29/hindemith-at-the-yale-school-of-music
https://www.hindemith.info/en/life-work/biography/1933-1939/work/the-sonata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365+1,點點繁星在夜空裡閃爍著,似嘻笑或沉思,編織成璀璨奪目的銀河千景,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終歸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潺潺細水,取一瓢的點滴拾遺,悄然偶遇的時空現場,我們都是舞台上的主角,看哪!芸芸眾生,每一天來到世間的人物群像,名為啟明之子。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