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創業5年(1):辭去200萬年薪的工作

    我的創業出自於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氣、出自於對現實的不滿,或是對自己unfulfilled potential的畏懼。
    這兩年因疫情,腳步放緩些,也多了時間跟朋友聊天,時常聊到自己創業的歷程,他們鼓勵我寫下來,所以才有這篇長文。五年是個檻,中小企業在五年內倒閉的機率高於95%,但也不代表剩下5%就是勝利者。
    我不是勝利者,如果你希望找到創業成功秘笈,這裡沒有。如我暱稱,我就只是一個勇者,不是勝利者,出自於不知天告地厚的痴勇、出自於對現實的不滿,或是對自己unfulfilled potential的畏懼,但踩下去才知道是不是懸崖,於是乎再一次次從懸崖爬起,拍拍袖子,思考是否繼續前進,或是就此打住,一次又一次煎熬著,摸著路,最常的懷疑是,到底有沒有路?

    為何離開?無法忍受大組織的缺點

    當時的工作不是什麽非常好的工作,是我畢業第一份工作,當年是金融海嘯之際,實際上能找的工作也不多,這個職缺是當年少數起薪不差的,媒體與人資宣傳也讓新鮮人把此職缺順位往上排,面試還得煞有其事地與非常高層的大老闆面試。我在這工作持續了6-7年,中間有多次跳槽機會,但工作型態也相去不遠,就沒特別積極,或許心裏一直把這工作當一個短暫停泊吧。
    回頭看,這大概就是一個可維持中產階級生活,要往上,要看上頭的主管有沒有退休計畫,每年薪資成長率或許在3~5%間,工作時間有一半以上,是用來生出許多規劃、簡報,據以應付不太有效率的組織決策行為,另一半的時間是在幫主管解釋、說明現有經營現況給更上層主管聽,我大概在這樣的組織工作了六年,距離「真的解決問題」實在太遠,更多的時間是在應付無效率的組織、緩慢的改善一些產品、解釋、簡報給上頭老闆,最後已沒有熱情,但要離開,卻也不是那麼容易,整整花了一年多才離開這家公司。
    事後回想起來,離開那份工作,幾乎無可避免,我問自己幾個問題,發現自己每幾年回答,答案都還是一樣,這些問題很粗糙,不很具體,不過,多少人誰能具體描述自己每個生活階段呢?那些從小便立定志向,沒有因為路途顛簸停下,總充滿勇氣往前邁進的人,寥寥可數,而我,如果我是這類人,壓根不會選擇一份「眾人聽起來很好,HR與人資在當年瘋狂Promote」的職缺。
    1. 這份工作的目標是否為了一個你認同、但你自己無法獨自完成的目標?
    2. 這份工作是否可以讓你與更優秀的同仁一起工作?又或者,當你比其他人優秀時是否代表你有更多職場上的機會?
    3. 這份工作是否可以讓你獲取「翻轉而非維持」的收入?
    三個答案在當時工作的環境都是否定的。
    從一個中年大叔的角度回頭看,確實當時30出頭的自己比較理想,但人生的組成是什麽呢?如果為一個中產階級的生活,就根本上讓自己一天1/3以上的時間都過得渾渾噩噩、在組織中扮演一個不上不下的角色,讓自己既無法解決「大問題」、卡在還不算老的主管前面晉升還得排隊、又缺乏與更多優秀的同仁一起成長的機會,這樣換來一個不上不下的薪資,那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

    離職前的規劃:沒有規劃地展開旅程

    我很隨性,是旅行前完全不喜歡計畫的那類人。即使計畫了兩年,但離職後我並沒有任何規劃,是的,就是這麼瀟灑。
    但這瀟灑是有代價的,第一個,你空下來的時間是有成本的。
    對我而言,這樣生活的機會成本是一年200萬左右,但我知道隨著自己年紀與薪資的增長,這個機會成本未來會更高,所以必須現在離開。我比離職前更早起、更晚睡、工作時間更長。中間有大公司也有新創主動找我去談,不過我後續都婉拒了這些機會。我只想空白一段時間給自己不同的嘗試,我做了一陣子自己有興趣,但一直沒時間做的事情,也因此拿到一些獎項,獎金微不足道,但多了一些機會,但也不是馬上就創業。
    你問我那錢呢?我當時還有房貸、有孝親費、有一堆支出,怎麼支撐生活呢?幸運的是,我物慾不高,東擠西擠靠積蓄、股票投資還過得去,離職後整整一年半期間,名目上的收入只有30萬元(比賽獎金收入),但與當時的女友現在的老婆,去了10個國家旅行。

    習慣不去依賴組織提供安全感

    第二的代價就是安全感。
    這個階段,是自己從小到大,第一次放任地生活,體認是從學校、當兵(在學校當預官,也是沒接觸到太多各類階層)、退伍隔天上班到這時候,自己離現實太遠,我想這也是許多人的模式吧,我們習慣仰賴組織,一但脫離就失去安全感。
    有個朋友也在差不多時間離開職場,一開始大家心態很接近,類似Gap Year吧,後來他告訴我他受不了了,要回去上班了,原因是他實在不曉得自己能幹嘛,雖然他也做了許多嘗試,但這樣每天的生活,讓他自己覺得沒有安全感,安全感可能來自於金錢,可能來自於你24小時生活的內容,離職不只是讓你失去每個月固定薪資入帳的安全感,也會讓你生活的內容失去安全感。

    一般人生活的現實是妥協,不願妥協的就創業吧!

    一年半期間,自己嘗試了解過、甚至進入參與產業有:花更多的時間研究商業、研究各種產業、寫作、影視製作、衣服批發、生鮮電商、房地產工作、加密貨幣、農業,並透過各種管道(Linkin\FB等),與包含澳洲、紐西蘭、美國、柬埔寨、印度、印尼、越南、義大利、日本的機構、或是公司聯繫討論過任何有機會的商機。
    這是方向的摸索期,實際上不應該是這個年紀才在摸索,但你永遠不知道,生活總不是自己規劃那樣前進吧,對於前職工作難以作為創業優勢的人來說,摸索期難以避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