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你是哪一種寫作者?|文學勇者創作原力分析(上)

今天決定跟大家介紹冰塊世界裡長駐的幾位文學勇者的創作原力。
這些勇者有自己生存、茁壯,然後偉大的歷程。因此,在冰塊世界裡,他們不只是作家,更是盡其所能、於作品中揭示了對生命與尊嚴的深刻思考,而護衛著這個冰冷澆薄,融化就淚流的地方。
這些勇者也各自有其寫作之道。從蓄力到輸出,也就是取材到產出成果的過程中,我最感興趣的,是觀察他們的創作原力從哪裡來。
這個創作原力可能是對文學的信念,或者對這個世界的終極關懷,影響了他們的取材,以及作品的鍛造方式。
同樣身為讀寫者的你,或許也能從這些勇者角色中,辨識出你的類型。
「記憶宛如一座古老的墳場, 枯而不竭的幽靈會在黑夜裡 浮出一雙濕眼睛來眺望星空 。我的小說便是近視的產物」

昔往掘井者 袁哲生
原力:袁哲生常用死亡相關的意象寫小說,以及比喻自己跟寫作的關係,例如:「寫作就是觀落陰,去回顧,去看那些心靈深處放不下的人、事」;因此許多人會順勢再將作家的自縊來理解他的創作,這是非常可惜的,投身創作的人都知道,文學本於人生,寫作就是投入甚至熱愛生命的一種形式,所謂熱愛並不總是愉悅的感受,更可能充滿疑惑焦慮的不適感,例如小說時常是作者對某個人生面向的思考與詰問,詩作是凝結時光、保存感動的嘗試,由於易感於逝去的不再、未來的苦長,以及孤獨當下的多層況味,因此一再提筆書寫,無論是作為一道出口或是刻做印記,都是對存在價值的探求。因此我認為袁哲生的創作原力是深情凝視死生的小說,就像他也寫過的:
人生如此短暫,就像暗房點亮一盞燈,瞬間熄滅,怎麼看得夠?
死生是同一件事。然而有人愛著我們,別忘了。
招式:時光讀取幻化術。挖掘昔日光影,在彷若老照片的朦朧定格中,以文字生出詩意與情感的魔幻。
其實他用〈靜止在樹上的羊〉這個短小的篇幅寫的,不只小時候在動物園的一個記憶,更是一個對自身創作取材來源、轉化邏輯、處理方式的說明文。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到動物園......找不到特別想看的目標,除了一隻白色的山羊。我從遠遠的地方發現牠站在一根橫斜的樹幹上,像是剛剛才在陳列館裡看見的標本被人放到樹上去的。我走近去看牠,牠的眼睛眨動了一下。 我不知道這個記憶是否真實,隨著回想距離的拉長,記憶中的景物不是漸漸變淡,而是慢慢靜止,不再移動,直到景幕中的我也變成了一個標本。樹上的羊依然文風不動,像是靜止在半空中的一個白色問號。 當我和山羊都固定了以後,周圍的景物又開始轉動起來。
除了這篇,寫得更深刻美好、具代表性的,還有〈蠟像館〉:
......很久以前我就想要自己一個人去逛中影文化城......那天,文化城園區的一處設有很特別的古代人物蠟像館,我因為錯過了開放參觀的時間,所以沒能進去。我從一堵白牆上的石窗格凝望過去,只隱約看到一些角落裏的人物,還有盆景、假山、鳥籠等等全部文風不動,紅色的夕照從窗格滲透進去,把所有的東西都揉合在一起,我注視許久,直看到它們融化成一團燄火,不留一絲灰痕⋯⋯。未能進蠟像館裏去參觀,我並不難過。我在門口吃了幾片餅乾,喝了一口水,然後取出相機架在一座花台上,按下自拍器。 這張照片一直小心翼翼地躲在我的抽屜裏,經過這麼多年,照片上的我依舊笑得很自然、很真誠,一點都沒有改變,就像一尊蠟像。
CD (Cool Down Time):往事知多少?鑿之深而陷之。得一泉,可喜;或枯索愁腸,苦矣。
我也不曉得為什麼會把這個感嘆寫成文言文,可能不忍說得太白話。我覺得如鑿井一般搜索過往回憶的山林,是很辛苦的。先不論往事能記得多少,辛苦的是心情:懷念過往與惆悵是不可分的,已發生不會改變的人事物包含當初的自己,在現在的自己眼中,直面的尷尬也令人不安。儘管心裡知道,無論用什麼方式,接受一段過去、認識過往的自己,總是好的,或許能更穩當地繼續走下去。而寫作就是方式之一。
二十幾歲時我就想過,儘管那時候我無知得可憐,恐怕現在也差不多,總之那之前我只寫自己感情方面的青春煩惱,像跟自己戀愛一般,只要情動了,就有想寫的慾望,光是愛情就有不斷翻新的題材,一如永遠會翻新的人生。當然我錯了,很快地我就意識到,自己有可能不會再更愛一個人如過去那個,或者說,無論再愛上誰都跟以前不一樣了,更正確來說,是自己不一樣了。而這樣稚幼的體會,讓我想到:一個作家會不會面臨「寫完了」的一天?
這個問題自此像個氫氣球,一直飄盪在我的好奇心裡,之後在讀喜歡的作家作品時,漸漸就產生了對該作家創作之源的觀察與思考。不過,寫作的人甘苦自知,如果有一天,覺得想寫的都寫完了,說不定也是很好的事。
而即便苦也拒絕「寫完了」這個可能性的,是人境流浪者,李修文。
「無數人,都與我有關」

人境流浪者 李修文
(請登入 Premium 繼續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閱讀是私密的,像日記。 我愛看喜歡的作者談他看些什麼書、什麼心得,有時候這樣的文章比去翻作者讀的那本書還有意思,即便存在誤讀,也不失美好;但不少作者也說過,越是好的東西,有時越難以啟齒,原因很多,不完全是不願與人共享,有時候是太貼近自己靈魂的核心,比裸體還要坦露,想寫又不自在。 所以,先在這樣半開放的專題之下,試試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