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家人長年的情緒勒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我媽媽迴向圓滿和我爸爸相欠的經文,我媽媽一直覺得不可思議,直說真的有差。
從小到大我們家常常就有莫名的大小事,爸爸總是各種因素來找媽媽理論,以現在的詞彙來說,某些時候算是感情勒索,與諸多次無中生有的事情。比較大一點的學生時期,常聽我姊姊勸爸媽離婚算了,也造成我跟姊姊成長中不愉快的經驗。一直到我工作後,有機緣認識精舍,才知道這一些都是其來有自,請示爸媽之間的因果,佛菩薩慈悲開示:前一世,感情因素,刀殺。《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95遍,需再補善緣。
在誦經的過程當中,媽媽常遇到爸爸莫名言語或是態度眼神不好等等,又開始想生氣的時候,我就鼓勵我媽媽:「可以唸完經迴向圓滿後看看結果,就不會氣到不行了。」因為我本身也有欠爸爸,迴向圓滿之後覺得有些改善,但後續還是常有引起情緒的事情,再請示還有累世相欠,需唸誦700遍《六祖壇經》化解。
媽媽常用台語說:「賀啦(好啦)!放鬆一下,改天有空再唸!」每個人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事情要忙碌,每當聽到媽媽這樣說時,我都會半開玩笑地鼓勵她繼續努力。上個月媽媽總算唸完開示的經文數了,有再提醒媽媽內心要懺悔,媽媽說她都有懺悔,每天都有唸懺悔文(非常感謝精舍的懺悔文參考)。迴向圓滿之後,我跟媽媽說會慢慢有改善,因每個人習氣不同,一定會改善,但要耐心等候和圓滿。
迴向圓滿將近快一個月的時間,有一次我看到媽媽跟爸爸的互動,爸爸居然會用很體貼的語氣請媽媽幫忙做事情,事後我跟媽媽提到這件事,媽媽也嘖嘖稱奇。而且爸爸的眼神完全不一樣了,以前都是用仇視的眼神在瞪人,現在的眼神溫和很多了。
媽媽只是將欠爸爸的經文迴向完成,尚未完成補善緣就有這麼明顯的改善,我跟媽媽說,如果早幾年迴向的話就更好了,生活質感也不一樣。想想我爸媽結婚這麼多年,長年這樣無言厭煩的事情發生過好幾回,還有精舍的「因果債,功德還」可以調解,真的太幸福了!
(分享完畢)
今世能成為一家人就是代表彼此有著很深厚的緣分,不論過去世是屬於善緣或惡緣,總之,就是有緣才能成為一家人。
家人彼此無論夫妻、親子之間若有相欠,時機一到,討報的一方就會出現種種令被討報的一方感到不愉快或是引起煩惱的情況。在因果法則下,即使不記得過去世,阿賴耶識會讓討報者不知不覺就有各種討報的言語或行為的產生。
如同分享文中提及,有緣人的父母彼此有因果(母親欠父親),有緣人從小就觀察到爸爸經常藉各種因素找媽媽理論,造成家裡許多不和睦。一般人若是看到這樣,若心中不平衡,就會覺得被找麻煩的那一方比較可憐,但是在因果法則中,這其實是屬於在被討報及還債的過程。
家人之間相處若有了很大的問題,帶給您相當大的困擾,除了要多溝通及探究彼此觀念……等問題點為何以外,建議不妨利用牟尼精舍每周開放的網路請示單,盡早請示您是否與家人之間互有因果。若有相欠,早點知道能早點依佛菩薩開示的誦經功德償還,才能早日如同分享文中有緣人的父母親,在將過去世的因果化解之後,彼此的相處互動就有了明顯的改善。證明了「因果債,功德還」後,才能讓問題核心消除,與家人的相處才不會處處受礙。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若一家都是來討債的,係閻羅王將相關人等判在一起當家人,讓彼此有機會解冤釋結,雖喝孟婆湯後,人會忘記,但靈會知道。解鈴還須繫鈴人,已開示的因果業由,要儘快圓滿,才能早日無債一身輕;功德圓滿後,要繼續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家人之間的相處與互動,都是生活處事當中的學問,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習性,生活中難免有一些不和諧之處,但這也成為我們人生中應當去歷鍊與學習的課題。
很多人因為跟家人太過孰悉了,便往往忘了要體貼家人的想法。經常想說什麼及想做什麼,會忘記顧及家人的感受,就很直接地表達,以致於有時會讓家人產生誤解,造成衝突或不愉快。時間累積久了,彼此之間的嫌隙會使得日後與家人更難以溝通。
以下引用自聖嚴法師:
種福要先從家庭種起,然後再種到外面,不要專門在外邊種福,而忘了自己的家人。
培福、修福,要先從自己的家庭裡做起,家裡能圓滿了,又再繼續把修福擴大到社會一切眾生。家庭是代代相承而來,有上一輩有下一輩,無論是哪一輩,都要盡心地照顧。運用自己的智慧與能力,學習與每個人和睦相處之道,能盡好自身在家庭中的本分與角色,便是在自己的培福當中扎了根。有了根以後,對所有一切眾生亦是如是的愛心與同等心,盡自己的力量幫助有需要幫助的眾生,如此是將種福無限延伸與擴大。
「六和敬」原本是佛教僧團的生活原則,也就是讓彼此能夠和樂相處的觀念,但這個觀念也能擴展運用到我們每個人的家庭,及社會各種團體上力求實現的目標。
「六和敬」包括有:
第一項是「身和同住」,就是與大眾能身心健康和諧地同住在一起,身體行為上不發生肢體衝突。
第二項是「口和無諍」,也就是彼此能夠溝通、協調、勉勵、互助,而不產生衝突。彼此不要用語言來互相交戰、刺激別人,因為言語的爭戰是很可怕的,言語暴力會帶給別人嚴重的創傷,一句話可能傷人一輩子。
第三項是「意和同悅」。由於志同道合,大家的心都是和樂的。「悅」指的是「喜悅」,不論是別人所看到、聽到的,或是我所看到、聽到的,心裡面產生的反應都是歡喜的。例如當我們同在觀賞一朵花時,別人看了覺得歡喜,我看了也覺得歡喜,任何一個人的心,都是同樣保持著和諧喜悅。
第四項是「見和同解」。「解」指的是見解的解,也就是看法、想法。看法可以大同,可以小異,小異之中又可以有大同,大同之中又不妨有小異。可以讓人發表自己的意見,自己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到了最後,就是相互覺得彼此的意見都是合理的,別人的意見是對的,自己的意見也是對的,或是彼此協調,尋找一個折衷點、一個交集點,有共同點時,就不需要再爭論了。見解既是相同的,便是見和同解。
第五項是「利和同均」。如果人人都不再只求自利,能夠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就是他人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利益便是互通、相同的。那麼對他人有利,其實也就等於對自己有利,當自己得利時,一定也對他人有利,彼此之間自然就不會發生利害衝突。如果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資源能共有、共享,相處自然和諧。
第六項是「戒和同修」。「戒」指的是規則、戒律的意思。戒律是生活的共同規範、規約與守則,既然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團體裡,便要遵守共同的生活規範,彼此之間是和諧相處。我們通常在社會交際上,至少都會屬於某一個團體,包括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也是一個小團體,共修會也是一個團體,任何三個以上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一個團體。團體應該有共同生活的規範,並且共同遵守。(引用完畢)
我們要在家庭中去歷鍊與找到自己修行與成長的養分,並與家人之間培養出一份圓滿相處的緣分。家,如同我們人生成長的一個圓心點,我們要在這個圓心上站好腳跟,才能往外畫出一個個圓滿的圓!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不忍高齡母親受劇痛折磨之苦,唸經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完成,所以當週就用功德轉換的方式登錄迴向。我安慰母親:「佛菩薩可以救您!」結果當週迴向不圓滿,我告訴母親要懺悔,要對看不見的業主菩薩虔心懺悔,直到迴向圓滿。果然,次週開示,迴向圓滿了。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唸經約十多年了,在接觸精舍之前非常的怕鬼,就連拿本佛經也怕會看到鬼。這想起來也真是好笑,我住在鄉下,廁所蓋在離房子十幾公尺遠的地方,我連晚上出門到戶外去上個廁所都會害怕。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上天是很公平的,利益眾生,就會有利益眾生的福報。自己修偏,又害人修偏,這個業障很重,被害的對方也會來討報。」 佛菩薩開示:「係事實,可以。」 佛菩薩開示:「已圓滿化解。」 相關文章分享:禮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的殊勝感應 (分享完畢)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小時候長輩曾帶我算過命,說我這輩子是來修情執、過情關的。年輕時,總以為是感情路坎坷、婚姻不順遂,但修行之後才知道,人生中所遇到的情,都是我命定的坎,無論是親情或愛情,只要有情,就有關卡要過。 (分享完畢) 淨空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其實我本人覺得,是不是台大或是頂尖大學畢業的根本不重要,腦識卻一直跟我唱反調,這讓我很累,成天就是在心裡交戰。同時「謗佛」的意念再次瘋狂湧現,幾乎只要看到佛像或是拿著經書,腦識中就會出現對三寶大不敬的毀謗,這導致我幾乎不敢去看到佛像或佛菩薩圖像和圖卡。 (分享完畢)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現在的婚姻大部分都是討債成分居多,有婚姻不一定好,沒結婚也不一定不好。」 「修行還沒有到位時,滿腦子都是情情愛愛,經常失去理性;修行若到位,方不致受感情之累。有修行,知道因果的可怕,不能做的事千萬不要做,不能介入他人的家庭。」 (分享完畢)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不忍高齡母親受劇痛折磨之苦,唸經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完成,所以當週就用功德轉換的方式登錄迴向。我安慰母親:「佛菩薩可以救您!」結果當週迴向不圓滿,我告訴母親要懺悔,要對看不見的業主菩薩虔心懺悔,直到迴向圓滿。果然,次週開示,迴向圓滿了。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唸經約十多年了,在接觸精舍之前非常的怕鬼,就連拿本佛經也怕會看到鬼。這想起來也真是好笑,我住在鄉下,廁所蓋在離房子十幾公尺遠的地方,我連晚上出門到戶外去上個廁所都會害怕。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上天是很公平的,利益眾生,就會有利益眾生的福報。自己修偏,又害人修偏,這個業障很重,被害的對方也會來討報。」 佛菩薩開示:「係事實,可以。」 佛菩薩開示:「已圓滿化解。」 相關文章分享:禮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的殊勝感應 (分享完畢)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小時候長輩曾帶我算過命,說我這輩子是來修情執、過情關的。年輕時,總以為是感情路坎坷、婚姻不順遂,但修行之後才知道,人生中所遇到的情,都是我命定的坎,無論是親情或愛情,只要有情,就有關卡要過。 (分享完畢) 淨空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其實我本人覺得,是不是台大或是頂尖大學畢業的根本不重要,腦識卻一直跟我唱反調,這讓我很累,成天就是在心裡交戰。同時「謗佛」的意念再次瘋狂湧現,幾乎只要看到佛像或是拿著經書,腦識中就會出現對三寶大不敬的毀謗,這導致我幾乎不敢去看到佛像或佛菩薩圖像和圖卡。 (分享完畢)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現在的婚姻大部分都是討債成分居多,有婚姻不一定好,沒結婚也不一定不好。」 「修行還沒有到位時,滿腦子都是情情愛愛,經常失去理性;修行若到位,方不致受感情之累。有修行,知道因果的可怕,不能做的事千萬不要做,不能介入他人的家庭。」 (分享完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很多人遭遇到工作、家庭不順,求助於神明時,神明通常會指示是「祖先的問題」。祖先境界不好,需要幫助,只能找有血緣關係的親人,或是有冤欠的對象索討了。以先亡祖先等名義來做功德、恭立超薦蓮位或是念經迴向等,這對他們而言都有莫大的幫助!令他們得到功德利益,提升境界,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女性在面對困難婆婆和公公關係的過程中,如何透過課程學習與成長,成為家人的穩定力量。透過釐清家族關係、學習溝通與建立情感連結,作者慢慢轉變自己的角色,開始幫忙解決家庭問題,也改善了婆媳與親子關係。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兄來信請示,來文照登:本人自幼父母常爭吵不斷,家庭失和,父母離異收場,並且兄弟不睦,雖今已長大,各自發展,唯本人皈依佛教,便對此段家人過往耿耿於懷。故想請教家人前世因果關係為何?(來文結束)   佛菩薩慈悲明示:   父母問題係因果所致:父親前四世為縣太爺.....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個人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剛開始接觸精舍是因為老公家中的倒房還有兩位嬰靈菩薩,一直干擾我和家中成員。去精舍請示後,我曾經非常心不甘情不願地誦過幾部經,因為覺得先生有其他的兄弟為何不幫忙?反倒是我來承擔,所以越誦越煩,就不想誦經了,直到老公家中倒房和兩位嬰靈......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很多人遭遇到工作、家庭不順,求助於神明時,神明通常會指示是「祖先的問題」。祖先境界不好,需要幫助,只能找有血緣關係的親人,或是有冤欠的對象索討了。以先亡祖先等名義來做功德、恭立超薦蓮位或是念經迴向等,這對他們而言都有莫大的幫助!令他們得到功德利益,提升境界,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女性在面對困難婆婆和公公關係的過程中,如何透過課程學習與成長,成為家人的穩定力量。透過釐清家族關係、學習溝通與建立情感連結,作者慢慢轉變自己的角色,開始幫忙解決家庭問題,也改善了婆媳與親子關係。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兄來信請示,來文照登:本人自幼父母常爭吵不斷,家庭失和,父母離異收場,並且兄弟不睦,雖今已長大,各自發展,唯本人皈依佛教,便對此段家人過往耿耿於懷。故想請教家人前世因果關係為何?(來文結束)   佛菩薩慈悲明示:   父母問題係因果所致:父親前四世為縣太爺.....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個人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剛開始接觸精舍是因為老公家中的倒房還有兩位嬰靈菩薩,一直干擾我和家中成員。去精舍請示後,我曾經非常心不甘情不願地誦過幾部經,因為覺得先生有其他的兄弟為何不幫忙?反倒是我來承擔,所以越誦越煩,就不想誦經了,直到老公家中倒房和兩位嬰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