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自我探索]討愛的模式

    一直以來,我總是無法理解為何每個人都能對不熟悉的朋友只說正向、好的事情與情緒,而從未在不熟識或不信任的人面前吐露負面情緒。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總是對不熟識的人傾倒負面情緒,即使我早已知道這並不好,卻仍毫無方法能抑制自己做出這些行為。
    直到上上星期與心理諮商師會談時,才明白原來我的這個行為模式是源自於我的童年缺陷。
    在童年時,實際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已經都不記得了。
    只是我這幾天一直反覆想到自己還很小、很小的那時候。
    小到,個子嬌小的母親蹲在我面前,還與我差不多高。
    或許,母親為了照顧剛出生、住進保溫箱、體質非常不好、即使出院後也仍頻繁住院的弟弟。
    而分身乏術。
    我總被丟在外婆家。
    我總是想找母親。
    我之所以總是如此容易說出那些不堪過往,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幼年時期向母親討愛,卻總是落空、被忽略。
    因此我便在不自覺間,習慣性地向身邊的其他人討愛、討關心、討同情。
    即使我早已在就學期間深刻明白,以此方式的討愛過程,總是以被嘲笑收尾,我仍無法改過這樣子的模式。
    即便是現在,我依然不太願意去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缺愛的那一塊。
    我甚至不願意去面對一個事實:「別人給我再多的愛與關心,依然無法讓我成為一個不缺愛、不討愛的人。」
    因為最根本的源頭完全沒有被解決。
    而且,其實母親本身也是一個極度缺愛的人,所以她也不曉得該如何以孩子能感受到愛的方式去愛孩子。
    僅是物質生活上能盡可能滿足孩子。
    現在的情況已經稍微好轉,我能明白自己的這些行為模式背後的原因,既然知道了原因,控制、填補、替代,與處理,也只是遲早的事。
    不過目前如果在人前我都得一直壓抑自己不開啟討愛模式,這讓我難受的話,那就少接觸人一些吧。
    對很多人來說,分享彼此的心事,是對彼此的信任。
    想到此,也大概明白自己造了多少罪孽。
    追根究底,還是得好好地處理自己的人生課題。
    其實,我也只是為了根治憂鬱症而已。
    若能安穩的在這個社會生存,誰會想去面對自己的黑暗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文學·日記·詩·生活·英語·教育·心理·自我探索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