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0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晚上念佛共修時,監院法師開示了關於這陣子齊柏林及吳清友相繼去世對藝文界帶來極大遺憾的事。同時法師也提到了,齊先生是在拍攝的時候發生意外,吳先生也是在辦公室突發心臟病去世。如果拿「戰士就是要死在沙場上」這句話來看,他們都算是死得其所吧!
然後法師問我們,「修行人要死在哪裡?」——有一種說法是修禪的人要死在蒲團上。那——「修行的人要死在哪裡?」
大家面面相墟。
法師開示說,「修行人要死在自己的念頭上。修行就是我們的戰場。要時時注意自己的心念。修念佛法門的,就要發願死在自己的佛號上。」
憨山大師的《醒世歌》 :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活著的時候千方百計得到的一切,死後攤開手又能留住什麼?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忐忑不安、矛盾忙碌的一輩子;爭強鬥勝、尖銳刺激的一輩子…都是自導自演的大戲。等到戲演完了,鑼聲敲響,你知道下臺後,自己要去哪裡嗎?
師父說過:「人生若夢誰都會說,終生作夢怎麼不醒。」
…人生如戲,誰不知道?人生如夢,誰不知道?
可是我們誰願意真正地醒過來?就算醒也只醒一半。
avatar-img
1會員
16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ihou Su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喜歡人生的原因跟喜歡繪畫的原因或許是一樣的。 在我瞭解自己的過程中,自我不斷褪去又顯相。 我永遠可以重新來過,而我經歷過的時間全都包含在裡面。這裡面有千百億個我的瞬間,同時,它們也不再是我所認識的自己。 之前聽喇嘛滇巴的空性課程提到,佛法是不承認心有潛意識的。因為「心是明」。心永遠可以覺察它自己。
晚上回來看到蝴蝶繞著日光燈飛。上次這麼看到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那時候困於愛情,想到的隱喻就是賽姬故事的毀滅與重生。今天只是一直想看著牠飛,想到仁波切比喻心念像蝴蝶,去抓牠徒勞無功,抓到後奄奄一息。我覺得牠撲騰撲騰的沒有停歇地振翅好累啊。內心的妄念這麼來去也是很累的呀。
花開了,是因緣成熟。 花謝了,也是因緣成熟。 人們相聚,是因緣成熟。 人們離散,也是因緣成熟。
今天看到一隻兩片蝶翼浮在水面上的蝴蝶,本來以為牠死了,後來又出現一隻枯色的蝴蝶合翅停在牠旁邊的岩石上,彷彿在哀悼。於是我順著枯蝶的方向再細看,發現白蝶的身體掙扎的在動,但是蝶翼黏在水上無法動彈。「我想救牠」。此念一起,便在附近用乾枯枝把牠從水面帶上最近的岩石上。一離開水面,還沒在枯枝上站穩牠馬上衝飛
想要擁有一樣東西的慾望,跟得到那樣東西的滿足是毫不相干的。
我喜歡人生的原因跟喜歡繪畫的原因或許是一樣的。 在我瞭解自己的過程中,自我不斷褪去又顯相。 我永遠可以重新來過,而我經歷過的時間全都包含在裡面。這裡面有千百億個我的瞬間,同時,它們也不再是我所認識的自己。 之前聽喇嘛滇巴的空性課程提到,佛法是不承認心有潛意識的。因為「心是明」。心永遠可以覺察它自己。
晚上回來看到蝴蝶繞著日光燈飛。上次這麼看到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那時候困於愛情,想到的隱喻就是賽姬故事的毀滅與重生。今天只是一直想看著牠飛,想到仁波切比喻心念像蝴蝶,去抓牠徒勞無功,抓到後奄奄一息。我覺得牠撲騰撲騰的沒有停歇地振翅好累啊。內心的妄念這麼來去也是很累的呀。
花開了,是因緣成熟。 花謝了,也是因緣成熟。 人們相聚,是因緣成熟。 人們離散,也是因緣成熟。
今天看到一隻兩片蝶翼浮在水面上的蝴蝶,本來以為牠死了,後來又出現一隻枯色的蝴蝶合翅停在牠旁邊的岩石上,彷彿在哀悼。於是我順著枯蝶的方向再細看,發現白蝶的身體掙扎的在動,但是蝶翼黏在水上無法動彈。「我想救牠」。此念一起,便在附近用乾枯枝把牠從水面帶上最近的岩石上。一離開水面,還沒在枯枝上站穩牠馬上衝飛
想要擁有一樣東西的慾望,跟得到那樣東西的滿足是毫不相干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結束。人死亡以後,我們的神識就像移民一樣,會在其他的地方,甚至是不同維度的空間。只要我們有修行,累積功德法財,那麼再換一個國土或是另一個境界,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Thumbnail
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結束。人死亡以後,我們的神識就像移民一樣,會在其他的地方,甚至是不同維度的空間。只要我們有修行,累積功德法財,那麼再換一個國土或是另一個境界,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