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30331 角度5 - 還是道場

    有人問:你是屬於那個「道場」?

     

    我愣住了,一時沒辦法回答。

     

    我想了想,小學時,跟著父母最常去的地方是「中壢仁海宮」。

     

    俗稱新街廟。

     

    再大一點,就去了大溪郊外的「觀音亭」。

     

    我記得要到「觀音亭」,要爬上108個台階,象徵佛教裡的「圓滿」。

     

    高中時,我就依止了我的老師:蓮生活佛盧勝彥金剛上師。

     

    最常去的分堂是:中壢法舟堂。

     

    大學在台北讀。因為要打工負擔學費,偶爾有機會,就跑忠孝東路上的「台北莊嚴堂」。

     

    退伍工作後,除了在中國的時間,大多都留在台北,比較常去的分堂是:台北中觀堂。

     

    後期搬到迪化街附近,有一段時間,常常在「法明同修會」。

     

    現在,除了根本上師回台弘法時期,常去「台灣雷藏寺」,其他的分堂道場,少少了。

     

    偶爾有空,會騎著小噗噗,帶一壺濃茶,到「北投農禪寺」的迴廊,吹風讀書。

     

    若有路過松江路的「行天宮」,我也會進去向主尊「關聖帝君」頂禮,謝謝對我的引導與守護。

     

    我是屬於哪個「道場」?

     

    這要怎麼算?我不知。

     

    人問:為何你不跑道場?

     

    我:入門的學習階段,已經過了。現在是自己用功的時候。

     

    人:你對於道場的想法?

     

    我:去年我寫過「20220725 道場」。(https://blog.xuite.net/rackhuang/twblog/590475024)

     

    您可以看看。

     

    老實說,這三年裡,我見(遇)到了幾件無法想像的事:

     

    1. 有道場只跟單一公益團體合作。該公益團體,只跟該道場配合。

    (呵呵,什麼鬼東西)

     

    2. 有道場,一邊籌款,一邊找買家。

    (呵呵,什麼鬼東西)

     

    3. 有道場,只談民俗,不講清淨解脫。上門的就推銷功德主、推法寶套裝,一股腦的「花錢消災」。

    (呵呵,什麼鬼東西)

     

    4. 有道場,只接待自己認識的善信,不認識的拒不接待。

    (呵呵,什麼鬼東西)

     

    ........

     

    有形道場,可以攝眾、可以讓善信「培植善果」,具有許多「方便」。

     

    但要小心,別把注意力只放在「方便」上,那就本末倒置了。

     

    我尤其喜歡贊助建寺。

     

    上述這地方,都有我深深著墨的痕跡。

     

    但是後來學習的方向,「從外轉內」,我發現:

     

    佛教,含有大量的信仰成分。

    佛法,則著重在思維觀念、與實踐上。

     

    道場不只是一個「實體的處所」,更應該是「學習增上」的地方。

     

    「學習增上」,不一定需要「固定的地方」。

     

    「學習增上」的關鍵,在於你的『心』。

     

    有沒有修行,跟你常不常去「道場」沒有關係。

     

    跟你有沒有「用心」,才有關係。

     

    所以,我說:「心」才是真正該「用功(專注)的地方」。

     

    道場,簡單說就是「有道的方所」(指出解脫清淨方向)。

     

    這地方能不能幫助你解脫、能不能引導你清淨才重要。

     

    至於有多大、多小、簡陋或華麗,都是次要、次次要的。

     

    如果我的人生,只剩下10年,我會選擇:在塚間關注自己的心。

     

    而不會花時間,在冷氣房裡談八卦。

     

    你呢?

     

    你的選擇是什麼?

     

    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