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從度量衡不統一,講到幣制混亂

     

    教科書告訴我們,秦始皇統一文字(書同文),統一道路(車同軌),以及統一度量衡。書同文!顯然是有的;車同軌?懷疑;統一度量衡?屁話,或神話一樁。

     

    大清下半葉到整個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發行著幾百種各式各樣的貨幣。大清官方銀行、各省、地方銀行,外國銀行發行貨幣這是我們所知道的。甚至地方錢莊,還有八竿子打不著的各種同業公會,也發行屬於自己的通貨。至於革命軍、軍閥發行的軍票就不用講了。

     

    貨幣發行的混亂,教科書都暗指西方列強的逼迫。但這只是原因之一,大清官員的懶惰,以及度量衡的未統一可能才是主要原因。

     

    當時,大清官員在徵稅問題上完全交給地方,只要時間到交出稅金就成了。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因為軍需、賑災、治水等經費需求,決定成立官銀錢號發行貨幣,用以搭配八旗薪資、官員公費、與各項工程等。太平天國之後,大清財政已快崩潰,開始發行官票寶鈔,以籌現款。對於地方,就「自為出入」逐漸的地方就有了發行自有通貨。

     

    不過,還有一個原因。

     

    大家都知道,原先的交易都以貴金屬為媒介。但因為遠途運送太重,所以出現匯票(即所謂的交子、飛錢),漸漸的有了貨幣的雛形。也就是因為這樣,貨幣的發行是可以兌換等值的貴金屬,這樣規定也多寫在貨幣上成為發行當局的「誓言」。

    中國發行的貨幣原先是發行銀兩票。銀兩票絕對是地方貨幣,因為每個地方的度量衡不統一。廣東的 一兩 ,不等於湖南的 一兩 。若發行全國性的銀兩票,就會產生糾紛以及套利的狀態。從而限制了貨幣的全國性發行,據統計所謂的「戶部銀行」發行28種銀兩票,原因在此。後來才有銀元票與錢票兩種的追加。

     

     

     

    這樣說來,教科書所講統一全國度量衡,根本是神話一則。

     

    順便講一下,日本統治台灣時,也是遇到幾種貨幣同時流通的現象,包括墨西哥鷹揚銀幣、中國銀元,最糟糕的是碎銀。人們找錢是用刀子將銀兩刴成所要的份量,久而久之就有碎銀,而妨礙交易。這點,中國可能更嚴重,因為度量衡不統一。

     

    但是,日本就是有辦法將之統一起來,並指定發行機關「台灣銀行」發行現代化的貨幣「台幣」。這樣看來,日本與中國的統治技術,至少在當時是不成比例的,而且除了視野與知識之外,還有勤勞與否的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真如/神性/梵,是單純存在,故無內容、不變動;無形性,故遍時空;先驗,故僅存概念中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