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地下」電影資料館Van VDO

「如果你比較 Van VDO 的盜版影帶和一般影音租借公司的合法影帶,你絕對認為 Van VDO 的影帶才是正版的。」
The Master(2014) 今年的香港 影展看片不多,其中一部叫《》()的紀錄片值得一寫。這部片是由泰國導演 完成,內容主要追溯廿年前的曼谷,一位人稱 Van 的神秘人物,他是當時電影盜版市場的佼佼者、始祖、拓荒者(whatever…),藉多位忠實顧客的訪談,環看他的「偉績」。雖然受訪人物始終沒有推祟他為「電影大師」,一致認為他賣老翻只為討生活,但眾人在多年後的回顧中,感到一份分享電影之微妙關係。 要是一個真影迷,想象當年當地被荷里活壟斷市場,你還會站在法律或版權道德立場,抗拒瞥見國外風光的機會?這部紀錄片「訪談記錄各導演、影評與記者,道出泰國的藝術片沙漠時期,是如何透過一家盜版錄影帶店,帶領他們面向電影之窗。」片中記述眾人到地下市場,十多人擠進只有三四十呎的空間買碟。(類似我地行信和?)也記他們因而看見了王家衛、漢尼克、蔡明亮、北野武等等電影名匠的作品。當中有人受多年的盜版藝術電影浸淫,後來開了一家獨立院線;有影評人獲邀為盜版VHS盒背上撰文介紹或評論;有影迷圈子得到了共同回憶;有人入行為盜版電影翻譯字幕;有人潛移默化走上獨立電影之路。 電影從來都是極度複雜的「藝術工業」,無論編、導、攝、演,還是發行,當中涉及無數的設計、計算、安排,多於抽象的自由發揮,即使 Van 先生處理 Van VDO 行銷手法亦不例外。因!為!如果你比較「Van VDO 的盜版影帶」和「一般影音租借公司的合法影帶」,你絕對認為 Van VDO 的影帶才是正版的。早於90年代,Van 先生做的盜版已貼滿演員、導演、攝影等等資料,每部電影標題配以不同字體,人工貼上彩印封面,盒背聘請影評人士撰寫專業簡介或影評,賣老翻的工作日復日,年復年,直至被判收監前,仍給多位影迷顧客送出一封暫別的電郵。這副敬業樂業的精神,至少佐證了超級影迷的資格。 《老翻大師》是一眾「毒L想當年」的紀錄片,但從他們對電影的慾望和付出看來,不難理解何為熱愛電影和「電影的社會實踐」。
(2016年臉書帖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香港90後影視工作者,業餘影迷。 文青無門,學棍不足,腥羶色有餘,愛好黑色電影。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