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史字,各方表述? 來看看史學家們怎麼解讀 Part.1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歡迎來到歷史湯History Soup。你有想過清末至民初的學者曾經為了「史」字提出多少種解釋嗎?在討論歷史之前,你是怎麼看待歷史的呢?歷史又是怎麼來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究竟各大中文專家與歷史學家是如何針對一個字做出無數討論的吧!
一個史字,各方表述? 來看看史學家們怎麼解讀 Part.1
根據當代知名歷史學家王爾敏著作《史學方法》所描述,清末民初之際,近世新說層出。由於清國及民國史學家開始重視西方所引進的科學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學習歷史的方法論,來建立史學體系,也因此近世學者間興起了探究史學方法,不僅在當時蔚為風潮,也引發各家解釋的爭辯與討論。

許慎《說文解字》從右持中說

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於史字的描述字從東漢以來,幾乎兩千年來世人都深信不疑,《說文解字》的描述是這樣的:
史字甲骨文
💡 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屬皆从史。
史字拆開解讀
我們先把史的小篆或甲骨文拆開來看(請參考附圖),是不是很像一個右手拿著一個中的古字呢?
史字拆開解讀:从又持中小篆
而許慎的解釋,用白話文來翻譯就是,史這個字,意思是紀錄事情的人。字體是一個右(古字為又)手拿著一個中字。而這個中指的是德行上的中正。許多以前的學者會因為許慎的解釋,將其解讀為從事歷史的人要秉持公正的態度,也因此用手來持著中正,來作為紀錄事實的人。

吳大澂首開先河:從右執簡冊說

吳大澂作為清末著名鐘鼎等金器愛好者聞名之外,也對於古文字有著豐富的學識及愛好,更是擅長辨識金文,也對許慎的《說文解字》有過補充與勘誤,也因為喜好金鼎古物,能夠觀察古物的實際文字,來針對古代金器的文字來考證並改正一些不合宜的舊說,更是史字解說的先聲。
針對許慎《說文解字》從右持中的說法,吳大澂卻不這麼認為,他考據了金文留存的實體古字,提出史字的原意為記事者,字應該是古代造字原則中所使用的象形,象以手執簡冊,而許慎之所以會說「从又持中」(用右手持著中正),吳大澂推測是因為「中」之古字,為「冊」古字的省化形,因此《說文解字》說的「从又持中」,持中所應該表達的是拿著簡冊,卻因為字型相近而在意義上被許慎判讀錯誤了(請參考附圖)。
同為中國金石學家的羅振玉也支持吳大澂的說法,認為「中」並非指中正之意。
吳大澂解釋史字

王國維

國學大師王國維有獨特的解釋,他認為應該能將「中」字解釋為盛筭(讀音ㄙㄨㄢˋ,古代用來計數的器具。)的器具,而王國維解釋「筭」與簡冊本來是同一物,都是史字字型之中,被拿持著的物件。因此王國維的說法雖獨特,卻也與吳大澂有相似之處,因此王爾敏認為王國維的說法,是接近從右執簡冊一說的。

江永

然而吳大澂並不是最早提出史字字形的持中是持著簡冊的人,更早在康熙年間,江永提出「持中」應該是持簿書,及持簡冊之意,他認為的中根據古書記載應該會是簿書之意。然而雖然更早提出與吳大澂相近的解釋,江永卻仍然以許慎《說文》的「持中」為本意出發,王爾敏在《史學方法》一書中稱讚吳大澂使用的方法,吳大澂對照了實體存在於古代器物的文字,並且觀察並考據字形後做出合理的討論,比起其他學者僅僅依照穿鑿附會或是臆測腦補來解釋,可是更加的有說服力。

章太炎、朱希祖

而贊同「中」字應解釋為簿冊的,還有國學大師章太炎,以及師承章太炎的門人朱希祖。
首先是章太炎認為中字本來是於冊那一類的文字,並且舉出數個古人記載的「中」作為解釋,例如:《國語》中「余左執鬼中,右執殤宮」或是提出「漢官亦有治中,猶主簿爾」,在這兩句話裡,中字都能夠作為簿書來解釋,尤其是第二句的「漢官亦有治中」,章太炎解釋「中」字在古時能作為簿書,也就是能以冊來解釋。治理簿書的治中,自然也就是史官了(看來作歷史的要從整理資料開始呀🤣)。
朱希祖順著章太炎的文字繼續解釋史字。他認為觀察「從右」部分,右的古字為「又」,小篆中是右手的象形字,用右手拿著冊,才是書記官在記錄史事的樣貌,「中」則是因為篆文裡冊字的省體,而被許慎誤解為中正之意,然而中正應該是一個概念,是無法被以手持的,因此許慎應該是因為冊的省體與中的字體相近而誤判了此處。
順著江永、章太炎、朱希祖之說,並一樣以持中立論的學者,還有金毓黻(讀音ㄈㄨ)。
事實上清代由於訓詁學發展蓬勃,也常考據出許慎《說文》的錯誤,清代知名學者段玉裁也為《說文》做注,適當改正《說文》中的錯誤。
👉還有哪些更有趣的解釋呢?
👉你聽過從右持鑽說嗎?
敬請期待一個史字,各方表述? 來看看史學家們怎麼解讀 Part.2
歷史湯 History Soup,希望成為你的知識雞湯
如果喜歡這類文章,也歡迎按讚、分享,或是留言更多想看的內容喔❤
喜歡的話也請追蹤本粉專
歷史湯 History Soup,希望成為你的知識雞湯,我們下次見。
#史學方法
#歷史湯historysoup
#歷史
#歷史故事
#歷史筆記
鑑往知來,分享各式歷史討論與小知識,歡迎多多交流~ 我想要說好歷史故事,讓大家為生活中曾經發生的事興起興趣 「原來,在我們生活周邊,有這麼有趣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根據筆者記憶,本次趣文所描述對象應為南澳地區的泰雅族人。泰雅族人世代奉行「獵與織」,直至殖民的利刃,深入臺灣山林之間……
穿越嘈雜的市集與人群,來到賈瑪清真寺最為壯觀的東門,踏上階梯並脫了鞋,映入眼簾的是碩大而莊嚴的清真寺,與外頭熙來攘往的市集相反,在這著神聖的宗教空間之中,感受得到肅穆氛圍,以及前來禮拜的穆斯林所散發的虔敬之心。
許多遊客初訪印度時,在機場前往德里市區途中,很容易發現有一個凱旋門般的建築在一條大道上,大部分人通常最先會聯想到的應該是巴黎的凱旋門,不過今天要來介紹的是印度的印度門(India Gate),全名為:全印度戰爭紀念碑,又因為印度門位在德里而被稱作德里門。
雖然提到印度,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印度教,但其實在印度的歷史上,也受到了不少伊斯蘭教的外力入侵,使得印度成為伊斯蘭教、印度教混雜的社會環境。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在伊斯蘭勢力進入印度時,所留下的精美建築,古達明納宣禮塔建築群吧。
佇立於亞穆納河畔,彷彿嶄露過往皇家威嚴的德里紅堡,自十七世紀建成至今,經歷英國人殖民、見證印度的獨立,至今依然屹立不搖。厚實的城牆透露出紅堡的驕傲,曾經作為蒙兀兒帝國皇宮的紅堡,更是由一代名君沙賈汗皇帝(Shah Jahan)所打造,絕對是來到印度旅遊必看古蹟之一! 1638 年 5 月 12 日,
想到印度,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咖哩、瑜珈等等。不過你知道嗎,印度有個較少人知道的事實,那就是印度的時間使用GMT+5.5,也就是與台灣相差2.5小時,更是世界上少數時區不是整點的國家之一。
根據筆者記憶,本次趣文所描述對象應為南澳地區的泰雅族人。泰雅族人世代奉行「獵與織」,直至殖民的利刃,深入臺灣山林之間……
穿越嘈雜的市集與人群,來到賈瑪清真寺最為壯觀的東門,踏上階梯並脫了鞋,映入眼簾的是碩大而莊嚴的清真寺,與外頭熙來攘往的市集相反,在這著神聖的宗教空間之中,感受得到肅穆氛圍,以及前來禮拜的穆斯林所散發的虔敬之心。
許多遊客初訪印度時,在機場前往德里市區途中,很容易發現有一個凱旋門般的建築在一條大道上,大部分人通常最先會聯想到的應該是巴黎的凱旋門,不過今天要來介紹的是印度的印度門(India Gate),全名為:全印度戰爭紀念碑,又因為印度門位在德里而被稱作德里門。
雖然提到印度,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印度教,但其實在印度的歷史上,也受到了不少伊斯蘭教的外力入侵,使得印度成為伊斯蘭教、印度教混雜的社會環境。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在伊斯蘭勢力進入印度時,所留下的精美建築,古達明納宣禮塔建築群吧。
佇立於亞穆納河畔,彷彿嶄露過往皇家威嚴的德里紅堡,自十七世紀建成至今,經歷英國人殖民、見證印度的獨立,至今依然屹立不搖。厚實的城牆透露出紅堡的驕傲,曾經作為蒙兀兒帝國皇宮的紅堡,更是由一代名君沙賈汗皇帝(Shah Jahan)所打造,絕對是來到印度旅遊必看古蹟之一! 1638 年 5 月 12 日,
想到印度,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咖哩、瑜珈等等。不過你知道嗎,印度有個較少人知道的事實,那就是印度的時間使用GMT+5.5,也就是與台灣相差2.5小時,更是世界上少數時區不是整點的國家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丁宣智老師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工具,就是心智圖。心智圖的原理是利用大腦的兩個半球的特性,左半球負責邏輯思考,右半球負責創造思考,通過使用關鍵字、線條、色彩、圖像等元素,將資訊以具有邏輯性或非邏輯性的方式,組織成一個有層次和關聯的圖形,讓學生可以同時運用左右腦的功能,增強記憶和理解。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丁宣智老師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工具,就是心智圖。心智圖的原理是利用大腦的兩個半球的特性,左半球負責邏輯思考,右半球負責創造思考,通過使用關鍵字、線條、色彩、圖像等元素,將資訊以具有邏輯性或非邏輯性的方式,組織成一個有層次和關聯的圖形,讓學生可以同時運用左右腦的功能,增強記憶和理解。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