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23-05-25 大賣空之投資愈簡單愈好

建議有機會去看一下電影「大賣空 The Big Short」,其中描述著名基金經理人麥可貝瑞利用糟糕的房貸債卷,包裝出全新的金融商品來作空房市,然後等到2008年美國房市崩盤,反手賺進大把鈔票。
麥可貝瑞可以這樣作的原因,在於當時他作空的這些房貸債卷,是由其它無數的房貸商品進一步包裝出來的,而這些房貸商品本身就存在著非常大的違約風險,只是經過層層包裝看不出來,就變成了高評等的金融商品,但問題也在這裏,一旦其中原始組成的房貸商品開始有人違約,就會發生連鎖反應,一環扣一環,最終造成金融體系的崩潰,成就了2008 年的全球性金融海嘯。

金融商品遠比個股複雜
會重新提到「大賣空 The Big Short」這部電影,一來昨天同學在留言區提及買期貨增加張數的問題,二是今天的新聞 - 00929復華台灣科技高息ETF基金誕生了,是台灣第一檔股票成分的「月配型ETF」,有網紅針對這檔ETF作了非常詳盡的說明,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無論期貨、ETF這些衍生性商品,都是透過原始個股再包裝,憑空創造出來的金融商品,先不說賺不賺錢了,光是複雜度就要整死你,一般散戶個股都看不懂了,這種包裝過的東西,怎麼能夠理解。
期貨你沒搞好,權益數低於保證金隨便就要被追繳,ETF一堆有的沒的費用之外,像這檔 00929 配息型的基金,甚至還可能透過收益平準金來配息給你,白話就是拿你的錢配給你,然後你也不知道繳出的錢,是不是真的都被乖乖的拿去買成分股,反正賺賠自己要承擔。
現實生活中,醫生會忠告你儘量吃原塊食物,但食品廠商會用漂亮的說法,包裝他們作出來、含有一堆添加劑的加工食品賣你,投資商品也是。
來看推薦金融商品最常見的說法,因為股票很難懂,乾脆來買我們包裝好的,不用傷腦筋,時間到領錢配息便是,這邏輯其實挺有趣的,最簡單的個股都搞不懂了,所以不敢買,然後去買包裝了一堆個股的商品,期間付出有的沒的費用,甚至拿自己的本金配利潤,調整權重還要再花成本,這樣就很簡單,可以買,我滿頭問號就是了。

不要買看不懂的東西
回到鴻海,今天收盤 102.5 買一張要花102,500元的成本,再繳一點點手續費,然後放著別管,接下來就是每年七、八月領個 4、5千元紅利,就這樣,沒了,這還要說不懂我也只能攤手。
那你會說鴻海可能營運不好啊,股價跌啊,PALAPALA…的,投資一定有風險,一支鴻海會跌,包了幾十支的不會跌嗎,衰的時候,一樣跌到你不要不要的,最穩的0050,2022/1 高點150,2022/11跌到100以下,這你可能又會說長久下來至少穩定不太會賠,那很好啊,鴻海都穩到每天跳一樣的心電圖了,每年一張還配個四到五千元不好嗎。
鴻海的穩定配息是什麼概念,再拿我最愛用的房子作比喻,買進鴻海100張,跟手上有套1000萬的房子出租作類比,就如同房客從來不囉嗦,每年時間到固定交 50 萬元房租,沒事再幫忙整修房子讓房子一年增值個 50萬,房東隨時可以趕人,就算剛拿到房租要他走也行,天下會有這麼好的事 ? 持有鴻海股票,對我就是這麼好的事。
投資是這樣的,愈簡單愈好,不要買看不懂的東西,買個股很單純,鴻海作iPhone賺錢,股票入手後,時間到賺的錢分你,中間不會有其它費用,金融商品的什麼保證金、維持率,收益平準金,一堆名詞,那些管理費、權值股調整成本還不是一次性的,持有金融商品就是付到天荒地老。
如果可以的話,優質穩定的個股一兩支,低價買一買,賺錢不需要太複雜,其實沒那麼多鳥事。
當然也不是說,絕對不要去買衍生性金融商品,有些商品事實上不差,在某些狀況下還挺好的,就如同醫生面對不同狀況的人,還是會健議吃保養品,例如胃口差的老人可以吃濃縮營養品,或是健身教練會特別去吃高蛋白乳清等等,但至少要選一下合適的大廠牌優質商品,總不能隨便去買網路上叫賣的,說到底還是得根據自身需求,搞清楚這些金融商品是什麼東西,想賺錢又不想花心思,讓別人花心思包裝好,包裝不用錢嗎 ? 自然還是由你來買單,什麼都不用懂就能賺錢,真的沒那麼好的事。
而我這種沒有特殊需求還有本業收入的散戶,想要的是透過長期經營投資,創造源源不絕的現金流,甚至有一天或許不幸失業失能,還是可以毫不費力的養活全家,要達到這種成果,衍生性金融商品,就不會是我的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