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普渡

聽說法國在臺協會主任上任才不到一星期,就來到基隆大沙灣這一場普渡活動,被披上「常務主祭官」的紅彩帶,想來應是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異文化衝擊吧。我想,畢竟是見過世面的為官者,這位來自西方的法國人,始終保持著肅穆的神情,看著東方的臺灣大叔們,妝扮成一百多年前的外國軍人,七手八腳的調整著香爐、貢品及紙糊戰船在祭壇上的位置。接著,出現了穿著袈裟的法師,在眾人燃起整把線香、在香煙裊繞中,開始唱誦經文。在這段不算冗長的誦經祈福儀式中,法國主任偶爾閃現一絲狐疑的眼神,迅即回復主祭官應有的神態。之後,主任及另外兩位同仁,跟著眾人持香敬拜。身為主祭官,他還必須朝祭壇獻果、獻花。最後,所有人在法師帶領下繞行灑淨,行列中這幾位真正的外國人,猶如行走在時尚伸展台上的身材外形,相襯之下,身旁幾位大沙灣的阿叔阿伯們,簡直成了東方版的哈比人。儀式結束後,親切的大沙灣居民,塞了幾個紅龜粿色的環保袋給主任及同仁們,內容物是里長寄附的芋粿巧,還有洋芋片,非常切中這場普渡的特色:台(台式)西(西式)混搭。

即使口譯人員隨侍在側,恐怕還是難以即時讓法國主任瞭解,這場普渡不僅僅是對表達先人哀悼與追思,尚且包括了心理層面的酬謝神鬼以趨吉避凶,社會層面的強化人際網絡與社區意識,甚至包括了政治上地方勢力的交陪與經濟上促進地方發展的想像,等等等等。

於是,這場普渡,有著民間劇場式的氣氛,揉雜著各種元素,讓外國人看了迷惑,本國人看了發噱。普渡活動中作為目光焦點的扮裝者,所出演的角色除了犯台的法軍,還有保台的清軍,此外,可能為求重現歷史的完整性,連清官與清太后都出列了。以真人扮演歷史人物,在國內外的觀光區及觀光活動中,想來並不少見。在真正的他者面前,扮演想像中的他者,是大沙灣普渡特別促咪之處。然而,文化局長的致詞,將這場戰爭的時間感倏地拉近,訴諸至一條錯誤的感情線。她說:「清法戰爭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一百多年前的死傷,早已無人能回述當年的親眼見證,世代流傳的口說歷史,其實最多的是畏懼,畏懼亡靈的作祟,唯有奉上山珍海味、紅酒及台啤、法國麵包及發糕、美元金幣(冥國銀行似乎還沒發行歐元),來安撫、來討好,換取出入平安、家宅永寧。若循著準確的時間尺度,那「心中永遠的痛」應該是來到1947年,228之後的3月8日,基隆田寮河上,浮屍處處,這是尚待安撫、仍折磨著生者的痛。然,那又是基隆另一段讓人唏噓的幽冥往事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旅行的時間,旅人的身份,所觀看的在地,永遠是不完整的切面。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