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某視角-理論組轉職軟體職涯故事-4-累積哩哩扣扣的小事,突然變成了厲害的事

    這次紀錄已經是Java密集自我訓練的第十一天(11/14),這個時候我已經從W3C Schools初略自學轉移到Udemy上課了。

    回顧自己沒日沒夜的訓練,我從一個「蛤?Java是什麼的人?」變成可以開始逐步撰寫基礎Java程式感覺是真的滿奇妙的。

    我自學到現在我所看到的現象:

    現今常說網路資源很豐富,但是導入資料科學的概念來說現在「資料很亂」,單就程式語言來說一個功能可以用好多角度來描述,"有人求表達清楚"、"有人求表達精簡",所以我認為教材的選擇是自學中很關鍵的一步。

    聊聊我怎麼判斷我要怎麼安排學習、教材要怎麼選擇。

    故事是這樣的:我發現很多人未受過專業的律師、偵探訓練,但好像都能夠玩福爾摩斯、逆轉裁判...的角色扮演遊戲,從這個點啟發來看,我發現憑著一股熱情的摸索確實可以完成一部份對知識架構的認識,我也見識到身邊的朋友透過玩引導式遊戲從學習了一定程度的邏輯知識。

    *這時候我就猜想,一般人的初始教材應該可以從真的很簡單且很概論的東西開始學習,就像是隨便看看電視在腦袋大概有個印象就會有效果,隨後再進入相對正式的初階課程就可以將印象提取出來共鳴講師的說法,而後轉換成知識。反覆一層一層的將難度加深,即可扎實習得一門技術。

    這個做法其實好聽一點叫做"費曼學習法"、"雪球學習法",通俗一點叫做「課前預習,上課學習」,大部分的人都會討論「持之以恆」但我更喜歡討論「如何才能讀得下去」。


    所以這時候我覺得學習地圖就變得很重要,建置學習地圖裡面包含:

    1.對自己體力與專注力時長的認識

    2.看完自己大部分可以看得下去的教材

    3.接受必須先記憶足夠的基礎知識才能夠創造發明

    4.透過明白自己的思考模式,才開始選擇自己適合的流派

    5.若讀的很倦怠,可以試試果斷轉移去做點別的事,說不定更能幫助自己融會貫通

    6.時不時做一點回想訓練,這樣可以幫助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自己技術可以應用的面向

    我想建立以上的架構下,老師就不會是學生的敵人而是朋友。


    過去我也曾經在學習的路上常常有跳步驟或無規劃的狀況,或許可以靠聰明才智硬是讓考試過關,可是逐漸的大腦會非常排斥學習而且會覺得自己的知識很破碎而沒自信。

    這次實驗性質的整合在研究所處理研究題目的經驗、教育心理概念、腦科學的初淺知識,自己實踐過後發現有成效,提供一個小角度希望讓大家學習更加無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心情隨寫,偶有一點小筆記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