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宋朝有位賢相,卻被抹黑醜化幾百年,成為了包格紋的死對頭

前言

「龐太師乃姦邪之人,朝中大姦臣也!」這句話,你可曾在元明清各類戲曲、市井小說裡聽過?它幾乎成了包諱傳說中必說的一句話。那麼,這位「龐太師」到底是何許人?他是否真像後世作品所描繪的那樣姦詐?今人對他的認知,又是否公允?

讓我們從頭說起,來還原真正的歷史本尊龐籍。或許,你我讀罷,會對這位忠心之臣產生更立體的認識。


家學淵源,天資聰穎

西元982年,龐籍誕生於官宦世家。追溯其先祖,歷代均身居顯要職位,有「朝中盛枝」之稱。其父龐遵慶更是朝廷重臣,官至戶部侍郎。

在這等氛圍薰陶下成長的龐籍,自幼便展露出超常的才智與抱負。他遍讀古籍,涉獵詩文;又勤於習武搏擊,騎射無不精通。這種才華與野心的雙重結合,使得龐家父老們對他寄予厚望,不約而同地認為他必將大有作為。


西元1000年,年僅18的龐籍參加科舉,一舉高中進士。考官看他論述談吐,便如成人一般穩重老到,故皆大為驚嘆。 「少年老成」之說,也由此而來。然而讓龐籍自豪的是,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先人努力的最佳回報。一時間,整個龐家上下,無不沉浸在喜悅與驕傲之中。

踏入仕途後,進士及第的龐籍最初只是一個區區小吏,被安排去負責獄政的司理工作。然而正是這看似平凡的崗位,讓他初露鋒芒。龐籍帶入其家學淵博的知識,熟稔典章制度,待囚犯們循循善誘;又嚴格執法,不因人的高低貴賤而有所偏私。在他的治理下,獄政明確,秩序井然。幾年間,他結合實踐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也獲得了仁厚果決的人格修養。


西元1040年,龐籍繼而升任刑部詳覆官,負責復核各地的判案文卷,以防止冤獄。在這過程中,他以嚴苛著稱,字斟句酌,寸步不讓,確保案卷的準確無誤。三年後,由於辦案出色,龐籍遷調中央,出任殿中侍禦史

這轉捩點上的職位雖然只是正七品,但日常侍奉皇上左右,監督百官紕漏。此時許多官員開始營私舞弊,而龐籍仍一如既往地敢於公開直言勘誤。為此,他數度得罪權貴,還遭遇毒手,幸而僥倖生還。而這份正氣與膽識,也終於值得了讚賞。


西北衛戍,民生興旺

西元1048年,西夏侵犯邊疆的消息傳來。形勢嚴峻的邊境,需要一位德才兼備的鎮守。龐籍遂奉詔出任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兼任鄜延都總管、經略安撫使、緣邊招討使。那時,西北多處要塞告急,西夏騎兵長驅直入,邊將束手無策。宋廷內憂外患,一籌莫展。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龐籍挺身而出,臨危受命,親赴前線督戰。

開赴延州前,龐籍特意回鄉祭拜母親墓地,悲痛欲絕。 「生為宋人,死為宋鬼。」他胸前伏地慟哭,發下了誓言,無論戰況多麼糟糕,定要戰死沙場,絕不退讓!這篇《誓師文》,日後廣為傳頌。民間甚至盛傳天上神靈都為之動容,顯了異兆。龐籍也在此後每戰必勝,屢建奇功。


當真正面對敵軍時,龐籍又使出渾身解數。他採取積極防禦戰略,訓練軍隊日夜兼程,迅速堵截各據點的缺口。又在幾場關鍵戰役中大破敵軍,擊斃西夏主帥,遏制住他們的猖獗。此後數年間,龐籍在西北深入民間,整頓軍紀,恢復生產,使這一地區恢復了平靜。邊疆百姓也感激涕零,稱他是救世主菩薩。

這一系列戰功,使還在前線浴血奮戰的龐籍聲名遠揚。宋仁宗十分欣賞他的才華,數次致書問計,讓他堅守西北。慶歷五年,龐籍終於功成身退,升遷中央,擔任參知政事,負責牽頭軍國大計。兩年後,更升任右司郎中、知樞密院事,正式躋身宰輔之列。可見,他在這數年的邊關浴血捍衛,確有功不可沒。


西北後方穩定後,龐籍也騰出手來整頓內政。他注意到前線將士們日夜操練,而家小民疲於奔命,農業牲畜損失慘重,百業蕭條。

因此,他讓士兵輪流下鄉,協助村民耕作,保護他們免受強盜侵擾。又減輕稅收,資助邊民恢復生產。在他的規劃下,西北地區逐步穩定下來,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種顧全大局,兼濟天下的胸懷,也使龐籍聲望鵲起,受到民眾愛戴。


嚴酷治軍,聲譽受損

當上宰相後,龐籍繼續推行他一貫的威嚴作風。他深知西北戰事頻仍,軍紀鬆弛則國土不保。因此,在訓練軍隊時,龐籍嚴格要求,處罰違法者毫不留情。

他曾多次親自斷送軍中的盜匪,直接在軍營裡梟首示眾。有時甚至出手殘忍,砍斷士兵四肢以儆效尤。這無疑使龐籍在軍中的威望達到了巔峰,沒有人敢違抗他的軍令。但代價是士兵和民眾對他的恐懼,有人甚至私下詛咒他是魔鬼。

這種殘忍手段也遭到了部分文人儒將的非議。他們批評龐籍不夠仁厚,有損文官的形象。還有更極端的看法,認為龐籍沉迷權力,有暴君的傾向。這無形中也影響了龐籍在朝中的地位。

其實,對於龐籍的指責和猜疑也不全然無道理。事實上,他在嚴苛手段背後確實隱藏著另一個心結──根深蒂固的恐懼。

這份恐懼,源自於其在西北的親身經歷。那裡的生死邊緣和殘酷現實,讓他看到了太多戰友慘死沙場的情景。他們或被敵軍活活燒死,或倒在冰天雪地中凍僵。有的甚至死狀淒慘,鮮血淋漓,五馬分屍......這些血肉模糊的畫面和悲鳴慘叫,日日夜夜縈繞龐籍,成了他的心魔。

於是,他下定決心要以最嚴厲的手段,迫使每個士兵舍生取義,誓死捍衛家園。就算這意味著他自己也將被他們視為惡魔。但是,至少在龐籍看來,只有這樣才可能避免更多無辜者被殺害的命運。他的殘酷,也許就是一份心疼的反面。

晚景淒涼,遺臭萬年?

龐籍於西元1063年去世,享年僅五十六歲。身為宋初功臣,他被追贈太師,諫武穆。然而,由於生前最後階段的惡評在民間流傳甚廣,龐籍的形象逐漸被醜化。

到了元明清各種民間藝術的發達時期,許多以包為主角的戲劇、小說都需要一個狠辣的死敵來烘托正面人物。於是,「龐太師」這個典型的奸佞角色應運而生了。他成為包諱傳說中一個象徵腐朽統治、殘酷手段的代名詞。

如此看來,後世對於龐籍惡名的渲染與塑造,更多是出於創作需要,而非事實依據。將一個頗豐的忠臣,簡化為邪惡反面教材,未免有些武斷和不公。

不可否認,龐籍治軍手段的確過於嚴厲。但在當時的嚴峻情勢下,這恐怕也是少數可以保境安民的方式。況且,他畢生從政,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勳,這些功績同樣不應被漠視、抹殺。

結語

綜上所述,對於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還需抱持開放、理性的態度。正如範仲淹所言:「人各有所短,莫置善惡於一隅」。不妨跳出既定視角,予以更客觀公正的審視,方為真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