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四刷了三部日本電影 ---- 市川昆的《緬甸的豎琴》、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和黑澤明的《夢》,頓絕內心鑿切新的人生憬悟。
三部片風格殊異,但都直接或間接碰觸到二次世界大戰。
《東京物語》層次細膩,主線是戰後老夫婦和子女的世代差異,鋪陳很多巧妙細節,例如未直接講戰爭,但鄉下老夫婦遊東京觀賞的名勝,其實是被美軍炸掉再重建,導遊一個字也不提那段歷史,可是老夫婦又好幾次說到死了一個兒子,後來,老翁和老友相聚,大家竟然不約而同說起戰時死去的兒子,雖僅是幾分鐘的過場,背景音樂出現日本軍歌,那夜,老翁酩酊大醉,之後劇情直轉而下,收場於輕柔的悲劇。這片不點出誰是真正惡人,用我們今日眼光,幾個所謂不孝子女,總是在日常發生呀,而當年,幾名子女想轉身背對的是否戰爭的回憶?所以,唯一孝順的媳婦正因忘不了戰死的亡夫,才把戰爭時代一切連同年老的公公婆婆都放在心裡。
《緬甸的豎琴》像音樂片,卻更直接處理二戰議題,只是也不聚焦於惡,而是藉著音樂和佛法尋回佚失的人性。
印象最深刻是《夢》,小津安二郎不願呈現的戰死日本兵,黑澤明在《夢》裡用鬼故事恐怖鏡頭拍出了痛切的恥辱,從人命餘燼裡透顯苦與哀,畫面非常震撼,也是對人之所以為人這事做了深刻和多情的凝視。
《夢》
https://youtu.be/YKeXb33eE-w?t=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