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0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準備工作的框架

    要將計劃與執行分開,避免邊做邊想.

    但怎麼做計劃呢?計劃之前的準備動作是什麼?

    試著用小框架來先將所有想法展開:

    1. 需求
    2. 材料環境(Input)
    3. 產出(Output)
    4. 程序(Procedure)
    5. 數據


    需求包含目的與目標,應該要達成的效果和限制.尤其是交辦工作者(主管)的想法

    材料環境是要動工時需要的資源,工具,文件或是其他訊息.

    產出不僅是最終產出,也包含必要的WIP或是輔助資訊例如說明文件.

    預計執行的程序,一開始這會是最不容易的項目,容易將階段當成是步驟活動,或是列得太細真的變成步驟.程序應該是有意義的獨立活動.

    數據,不是指參考資料.而是前述四項裡面各元素的相關數量.一個能做,不表示一千個也能做.新手與專業老手的其中一個差別就是新手都是看到只有一個時的執行狀況,而老手會知道那些元素其實是10個或是1000個,不同特徵值的不同量時,應該要怎麼設計與執行.


    自己還在熟練此框架的階段,但是已可感覺執行時比較不會做一步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再搭配番茄鐘,讓工作程序模組化的判斷可以越來越精準.


    大腦的結構,容易受到新刺激與感覺的影響,所以利用一次將已知的事物展開,可以減少見樹不見林的影響,也強迫自己拉高檢視對於工作項目的思考是否有遺漏.

    當執行項目被條列出來時,就引導了大腦依序執行.避免邊做邊想就走歪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