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獎頒獎,「奧本海默」拿五大獎,一點不意外。三刷這部傑作後,覺得電影真正高潮在最後三分之一 --- 惡毒的麥卡錫主義政治鬥爭。但電影沒提到的是,杜魯門總統曾繳納3K黨入會費。也很荒謬是,當初美國媒體在首映後抽訪觀眾,竟然九成觀眾無法說出美國在哪兩個日期用原子彈炸了廣島和長崎。為何全世界那麼多人命要被美國決定?美國又真正在意那麼多人命嗎?美國拿槍指在別人頭頂,然後說「我是被迫的,別逼我。」所以,「被迫」製造原子彈?又被迫使用原子彈?這些悖論倘能成立,廣島原爆紀念館該改成感謝美國館了。說到「芭比」,當時片商為了行銷,將腥紅色的芭比與核爆蕈菇雲結合,加註:「這將是個難忘的八月。」幾十萬亞洲人命不過一句玩笑?奧本海默是被芭比吃豆腐了!
有點意外的是台灣媒體對金球獎關注很少,而我看網友反應,只見怨嘆台灣沒入圍最佳外語片。也許,這十年來,台灣電影離世界愈來愈遠,不免有點感傷。
**以下是2013發表於報端的文章**
金馬獎為了慶祝五十年,邀得歷屆得獎影帝后與導演出席,老中青眾星雲集;國人看熱鬧之餘,也在意「藝術電影」、「商業電影」何者勝出,好奇大陸鋼琴家郎朗的表演,也關心台灣在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男女主角等大獎中拿幾座金馬。
其間,歌手黃貫中的父親對母親和老婆施暴竟也成了新聞!提這藝人的家務事乃因今年金馬影展有部卓越電影《共食家族》,演了一模一樣的情節,可見,什麼題材都可能拍出成功的電影。
《共食家族》改編自田中慎彌所著、日本芥川賞的同名小說,表面講小鎮小人物的小日子;其實背景架構了一個絲毫未出現戰爭場面的反戰電影。
電影很自然,頗疏離,但不假道學,其中有神社,是小孩嬉戲、大人做愛的地點;有生魚片散壽司,看起來還不如台灣連鎖店擺出來的平價商品。說白了,這種好電影無須在政治正確裡尋求安全感。
《共食家族》的時代在二戰結束,日本經濟尚未起飛,母親在戰爭轟炸中失去一隻手,侵略者的暴力基因,隱藏在父系傳統本土思維裡,一代傳一代。觀眾看著少年在暴力陰影裡長大,吃喝、洗澡、睡覺、手淫…,即使殘忍的悲劇悄然降臨,電影結尾亦沒清楚交待結局;當掀起二戰的天皇去世,家旁那條髒臭小溪,微妙地出現悠遊的鷺鷥和魚蝦;戰爭與暴力的原罪,似乎慢慢消逝在燦爛清爽的陽光中。
今年金馬影展,很多人討論久違的蔡明亮。他生於馬來西亞,在威尼斯、柏林影展、金馬獎屢獲大獎,但得獎愈多,離台灣「主流」愈遠。這次的《郊遊》,沒有政府樂見的「行銷台灣」,說不定文化官員私下盼望那種孤獨與荒廢,是如《黑眼圈》一樣到馬來西亞拍的!
很可惜,固然蔡明亮、李康生之自我突破令人驚豔,從日前公布的金蝦獎觀察,鄉土草根喜劇《大尾鱸鰻》或女演員陳妍希等,反而更受台灣觀眾和文化部青睞!
即使甩不開以各種面貌漂浮的民粹或商業陰影,金馬獎倘若過度放大本土角色,甚至用自我稱頌去包裝膚淺的內容,出醜的將不只一兩個獎,而是整個文化界。
但筆者對明年的台灣電影抱著期望,例如,面對國軍在這幾十年來的角色轉變,或日本殖民歷史與中國道統間的衝撞,目前冒出檯面的《軍中樂園》,在情節與年代的設定,與《共食家族》或金馬影展庫貝利克(Stanley Kubrick)探討軍隊與戰爭的老片《金甲部隊》相呼應。
李康生裹著黃色塑膠雨衣,詮釋的失業遊民在冷風裡哆嗦唱著「八千里路雲和月」,靖康恥,永遠不會洗雪;那麼《軍中樂園》裡,金門在今昔不同的反攻大業中,應唱什麼主題曲,才會讓我們真正「看見台灣」?
尤其是發生洪仲丘事件後,重新檢視「軍中樂園」相關歷史,從中理出幾條適合當前民主社會的思路,有太多細節可以發揮。
雖然《軍中樂園》沒有台灣政府支援,據聞陸資也撤了,但有勇奪金馬影帝的阮經天,不無潛力變成紐約時報讚美賈彰柯的《天注定》:「用動作片拍出今日的中國」那樣,用軍教片拍出真正的台灣。
金馬影展一向不乏層次複雜觀點寬宏的傑作,倘若台灣電影也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且藝術語彙獨特,仍有可能在明年的競賽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