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2016
山海中的島與峰—巷子內
由機場到塔美爾市區的路上,皇宮的圍牆倒塌,這是地震帶來的影嚮。
旅館附近也是敲敲打打的在施工,停電的狀況依舊。
加德滿都的停電是有名的,甚至還有份班次密集的停電表。
旅館中的電力提供也是一天幾個時段。
災後重建的進度緩慢,但街頭人潮似乎更盛當年。
三年前我們曾到過加德滿都,雖然當時因小飛機延誤,消耗了我們預計旅遊的時間,沒有多餘時間在加德滿都多作停留。
但也知道塔美爾地區的物價年年漲。
不過歷經了大地震及前年的聖母峰山難事件,重創了尼泊爾的觀光事業,
當時我常在臉書上看到尼泊爾的嚮導們發出呼籲,
希望觀光客及登山客能再回到尼泊爾,如此等同協助尼泊爾重建之類云云。
這也讓塔美爾區,倒閉了不少登山社。
塔美爾是各國登山客聚集的地點,旅館,餐廳,紀念品店,登山社,登山用品社。
充斥於大街小巷之間。
也計因為前兩年的事件,今年看來塔美爾的物價並沒有漲很多。
三年前,一美金可換八十盧比,而現今,一美金可換一百零四盧比。
塔美爾街上一盤炒麵,大約一百六十盧比,而在小巷弄間,則是一百盧比。
但如果離開了塔美爾,則再打七折,七十盧比就有了。
而街上的芬達也是如此,塔美爾一瓶五十盧比。
市區外,三十五盧比就買得到。
這些年,中國遊客多了。
我在塔美爾,不時可以聽到商家用純正的中文跟我講,"五十塊"。
或是聽到"進來看看,軍刀"。
連街上乞討的乞丐都由"one dollar"改叫"人民幣"了。
這讓原本就已充滿商業氣息的塔美爾區,變得更不尼泊爾。
我和建宏兩人都習慣往小巷裏找餐廳。
因為街上儘是些符合西方遊客口味的義大利麵,披薩,麵包。
我們想吃些真正在地的口味,磨磨,豆子飯,土克帕,天多利等等。
磨磨是一種貌似餃子的可蒸可炸。可葷可素。
土克帕則是湯麵。
豆子飯是傳統的尼泊爾食物,最適合普羅大眾的料理。
白米飯上澆上豆汁,單價高的搭配肉類蔬菜。
單價低的就僅僅豆汁拌飯,但加飯加湯不加價。
一路上挑夫們吃最多的就是豆子飯。
天多利則是吮指回味樂無窮的雞肉料理,肉食主義者不可錯過的好菜。
我和建宏都有偏執的想法,入境隨俗,這些才是來尼泊爾要吃的料理。
往小巷裏找,才能找到這些擁有當地風味的餐食。
但小巷裏,往往都是不會講英語的店家,因為他們作的是當地人的生意。
抵達加德滿都的第一餐,我們順利的在旅館附近的小巷中,找到了一間看來破舊的餐廳。門面明顯的是作當地人的生意,但在點餐之際,老闆出乎意外的英語流利。
等餐之際,我轉頭看見一個七歲的小女孩用報紙上的廣告學英文。
懂英文的爺爺教小孫女讀英文。
在加德滿都,要賺錢就必需會英語。
他們學英文,不是為了考試。
看她如此辛苦的學英文,我把這鏡頭拍攝起來,想帶回台灣給三個孩子看看。
他們三歲開始學英文,坐在冷氣房中安逸的上課,無法體會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只是回台後,我只是略提了這事,也沒給他們看照片,有些事時間到了他們自然會明白的。
第二天,我們在試裝備的同時,建宏看著店員端了碗麵進來,一問之下。
他依店員指示,竟然在巷弄間找到了一間巷子內還要再開根號的小餐廳,
在一個不明顯到下次去我都沒有把握再找到的入口,進去要彎四五個轉彎的巷內中。
這種餐廳是真正正港的當地口味,但多半衛生條件不佳,老闆語言也不通。
坐定後,我點了個雞肉炒麵,建宏點了牛肉湯麵。
坐位區和烹調區同樣在小小的店面中,看著老闆夫婦兩人忙進忙出的料理起來。
只是送餐後,送上來的是牛肉炒麵,雞肉湯麵。
明明點餐時明確的告訴老闆了,他還覆頌了一次確認無誤。
好不容易告訴老闆你弄錯了。
只見他一臉慌張的拿回兩碗麵,將牛肉炒麵中的牛肉仔細挑出。
拿出雞胸肉切絲後,放到炒麵上。
當然一點也不浪費的將牛肉快速的再用手全放到湯麵裏了。
我和建宏相視苦笑,但我們都是隨遇而安的人。
這樣的行徑,在登山者的眼中,也只是一笑置之了。
入境隨俗,隨遇而安,是旅行者旅行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巷子內的餐廳,應該也是旅行者旅行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與糧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