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欽生事件-轉型正義中集體創傷的復原

陳欽生事件-轉型正義中集體創傷的復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場合,我曾見過一位七旬老翁,瘦小且頭髮花白,他是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先生。五十年前,他從馬來西亞前來台灣就學,卻沒想到後來牽扯進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國家暴力不只向他施壓了十二年的冤獄生活,也剝奪了他獲得幸福的權利。


集體創傷的復原

國家人權委員會拍了一系列人權影片,將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保存下來。陳欽生的影片中強調轉型正義過程集體創傷的復原。白色恐怖是一個時代的集體創傷,受難者不願回想,也不願意對家人傾訴。每次談論起過去的事件常常引起當事人的拒抗,因為這些故事的背後充滿鮮血跟眼淚。然而,當我們對於受難者失去共情能力,這些痛苦看似被隱藏,但實則只能由受難者與其家屬承受。

「創傷療癒在我身上確確實實發生作用」陳欽生這樣說,曾經不願回想過去的他,現在已經可以帶著笑容講述他的故事。我們是否願意聆聽這些受難者的故事,願意陪伴著受難者跟眷屬走出傷痛,願意記憶過去發生在這片島嶼上的黑暗,願意試圖把社會帶回被白色恐怖破壞前的狀態。正視傷痛,才有修復集體創傷的可能。


沒有人是局外人

這部影片隱喻著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陳欽生。只要你當時曾經踏入過美國新聞處,無權無勢的你就有可能被情治機關抓走,接受一系列的嚴刑拷打,失去十多年的青春與人生,中斷學業成為畢生遺憾。

陳欽生的事件不斷提醒這座島嶼的所有人,面對國家暴力,面對白色恐怖,沒有人會是局外人。我們需要關注轉型正義,因為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我們需要謹記歷史的傷痕,因為沒有歷史的國家就沒有未來。


一直存在的惡夢

陳欽生剛開始講述白色恐怖的經歷時,他總是在惡夢中驚醒。在惡夢中他回到了囚禁他的牢房,回到了被刑求的當下,特務用細針刺在指夾縫間,那疼痛是如此真實。

我們需要承認歷史並追求真相,即使這條路充滿挑戰,不少人仍緬懷威權時期蔣氏王朝的神話。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白色恐怖曾經在台灣真實發生,必須承認這些受難者受了傷害,必須承認這段歷史是一直存在的夢靨。追求真相是回顧痛苦的過程,但我們有必要開啟這場對話,讓受難者能踏上生命的新旅程。

當初的翩翩少年變成白髮老翁,縱使無法忘記曾經烙印在身上的痛苦,但是陳欽生打開心中的牢門迎接陽光,學會與他的創傷共生。

avatar-img
田村卡夫卡
2會員
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田村卡夫卡 的其他內容
我們都曾經看過這樣的報導,漁夫將鯊魚的背鰭割下,將沒有商業價值的鯊魚身體丟回海裡。但我們可能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雇主命令漁工將夥伴的遺體丟入海中。這是《開動之前》紀錄片中最真實的影像,發生在印尼漁工上的悲歌。只要是漁工或是鯊魚失去利用價值,他們全都是雇主可以隨意丟棄的「物品」。
這幾年的社運場合不乏能見到法律白話文的身影。跟其他傳統NGO不同,法律白話文獲得眾多年輕群眾的青睞,在IG平台上有三十多萬粉絲,其經營的podcast節目法克電台曾獲蘋果Podcast年度最愛十大推薦,許多上班族總是習慣在通勤時間使用spotify和youtube上收聽到他們的節目。 法律白話文運
我們都曾經看過這樣的報導,漁夫將鯊魚的背鰭割下,將沒有商業價值的鯊魚身體丟回海裡。但我們可能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雇主命令漁工將夥伴的遺體丟入海中。這是《開動之前》紀錄片中最真實的影像,發生在印尼漁工上的悲歌。只要是漁工或是鯊魚失去利用價值,他們全都是雇主可以隨意丟棄的「物品」。
這幾年的社運場合不乏能見到法律白話文的身影。跟其他傳統NGO不同,法律白話文獲得眾多年輕群眾的青睞,在IG平台上有三十多萬粉絲,其經營的podcast節目法克電台曾獲蘋果Podcast年度最愛十大推薦,許多上班族總是習慣在通勤時間使用spotify和youtube上收聽到他們的節目。 法律白話文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