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妻子、媽媽,偶爾劉中薇》讀書心得

    上週老師很感性地對我說:「那麼拿掉OOO的媽媽、那麼拿掉OOO的太太,那真正的我是誰,我OOO代表著什麼,我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我實現了什麼,我成就了什麼,我幫助了誰,這條路是我必須找到的。」我帶著這一段動人的對話陪我開啟週末時分,週六一早滑著手機就很剛好看到一本新書:《妻子、媽媽,偶爾劉中薇》,對著書名的偶爾OOO打趣了一番,翻了幾頁就買來看。

     

    這本書寫著當妻子、媽媽、媳婦等等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我相信每一段對話都曾真實地發生在你我的家中,只是有時角色會互換,有時時空有些不一,但感覺是相通的,每當讀到作者細膩地描繪家中場景與對話時,都會忍不住會心一笑,這些日常小毛球,看似無關緊要、枝微末節,卻也經常讓人午夜捶心肝。男女之間的構造正是如此地不同,不要想看清卻越看越不清,讓生活消磨了愛情與熱情。

     

    「老公,你去收衣服。」回來就看見:衣服是收下來了,但是亂成一團在床上。
     
    所以,收衣服、摺衣服、放回小孩衣櫃,這三個指令要具體下精準,他接受到了,結果就會皆大歡喜。

     

    書中也有些段落描繪了雙方母親早年生活的差異,藉此帶到身為妻子與老公的在價值觀上的拉距。原生家庭的氛圍與信念系統根深蒂固地讓兩個個體相吸卻也相斥,這中間的課題是無字書,沒有羅盤,沒有方位,唯有一心明鏡,才能照見與接納彼此的樣子。

     

    婚姻是培養默契的過程,從那些無法跨越的差異裡,打磨出日常生活的韻律感。琴瑟和鳴不敢想,大約是你打你的鈴鼓,我敲我的三角鐵,鏗鏗鏘鏘不要太走音就好。

     

    每個人都帶著期待進入婚姻,卻發現婚姻有時像個小偷,偷走了年華與默契,也偷走了奔馳的想像、靈魂深處的自由,一打開門看見的是只剩社會加諸自身身上的枷鎖,書中提到一句台詞是:「女人一旦選擇結婚生子,一方面是他生命的開始,另一方面,是結束。」而作者在書中一章節-夢想,未完待續,都提醒了我那段對話:「我OOO代表著什麼,我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

     

    作者在訪談中提到,他邀請他的老公參加他的演講,說著創作對她的意義,她老公才得以跳脫出日常,站在第三方思考著,自己老婆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做這件事情對她而言代表的意義。


    我分得清楚高麗菜與空心菜。因為我想要拿筆,也想要拿鍋鏟。但如果今天只能拿鍋鏟,不能拿筆。不創作的我,還是我嗎?

     

    最後的附錄收錄夫妻之間的大小對話,很開心他們走過大大小小風浪,仍不忘看見對方的好,其實夫妻有時就是左看對方氣惱,右看對方好笑:

     

     *

    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醒來跟鬍子哥說:「我夢見我走了。」

    鬍子哥:「是不是看太多車禍的新聞? 」

    我:「我不知道。」

    鬍子哥沉吟半晌,問:「你保險受益人寫誰?」


    *

    我欣羨地問鬍子哥:「要怎樣才可以買包不眨眼? 」

    鬍子哥:「用膠帶把眼皮黏起來。」

     

     

    有時緣分是佛家所說的500年修煉為這生一次擦肩,

    有時緣分是「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這些小故事堆積起來的日常,用酸甜苦辣淬鍊你我潛在未知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自我實現那塊在如今的世代已不可或缺,那是對生命最美麗的祝福,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發現或看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