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孫中山與Web3數位改革 The SeeDAO

    筆者在8月底前往新加坡參加數碼科技論壇期間,有幸參觀了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深感革命先賢對共和的執著信念。 為此撰文,以示紀念。 自中國同盟會成立以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共發動了10次起義,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 這些武裝起義不僅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同時也耗費了龐大的經濟資源。 根據台灣近代史專家蔣永敬統計,同盟會消耗的革命經費約為當時140萬港幣。 面對龐大的資金需求和不確定的命運,革命黨人的融資途徑極為有限。 為了填補武裝起義所需資金缺口,孫中山多次以公會、公司以及革命政府名義發行債券,並奔赴世界各地籌款。 孫中山的革命與Web3數位改革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中國同盟會可以類比Web3改革中的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中國同盟會由多個地方局組成,每個地方局根據當地情況自行傳播統一章程和理念。 這種結構既保證了行動目標的一致性,也避免了呆板行事方式帶來的弊端。 其次,在發債過程中,孫中山體認到廣大華僑群體特別是南洋華僑勞工強烈支持革命事業。 有些人甚至日食一餐,將省下的錢捐給革命事業。 同樣地,在虛擬資產領域,一枚代幣最多可以拆分為10^18分之一,使得更多充滿熱情的人能夠以更低成本參與這場數位革新。 Web3本質上是一場大型民主實驗,其目的是觀察代幣持有者能否在高度分散化治理權利下達成共識。 類似地,當年孫中山創新地以新政府「實業權利」作為抵押物,提高債券信用。 在1911年,「開辦實業」仍是先鋒性的舉措,這不僅吸引認同「實業興國」理論的人,還能在實業建成後造福國家和人民。 如許多知名Web3項目,會為早期支持者提供特別權益,以吸引並獎勵更多熱忱用戶參與專案建置。 同時,中山先生深刻理解到尋求改革不僅需要募款,還需要加大宣傳及輿論。 因此,他在海外流亡期間創辦多份報紙來宣傳思想,這些報紙雖然多數很快停辦,但對喚醒海外華人了解改革必要性功不可沒。 他認為“先覺者必須掖進後覺,一起前進”,即少數社會先進分子應利用輿論工具教育民眾,這是他積極辦報宗旨所在。 例如1905年11月在東京創辦《民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思想。 不難發現,這種透過發布報紙進行宣傳的方法,與當前創業家透過發行NFT(非同質化代幣)擴大社群認同感、宣傳專案願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當年的《民報》一樣,如今Web3創業家透過發行NFT吸引大量志趣相投的人持有NFT,從而形成社群並推廣接下來專案願景。 這些NFT擁有者又可遍佈不同社區進行佈道製造輿論,進而進一步推動計畫發展。 Web3與智慧國計劃 新加坡一直致力於建立世界首個智慧國。 在智慧國2025建設策略中,新加坡將政府服務從“政府為你”轉變為“政府與你”,顯示出職權去中心化趨勢,並鼓勵企業、公民與政府攜手創造價值,用開放創新理念吸引 社會各界參與智慧國建設。 這非常符合當年孫中山發債願景,也就是長期共建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智慧國藍圖。 因此,各政府部門評估區塊鏈專案時,不應被數位資產風險所困擾,而應如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所言,透過區塊鏈技術特徵建立新的人民、企業與政府之間共識和 信任機制。 此外,如果區塊鏈技術能用於拓寬數位領土面積及建立數位公民身份,對實際領土面積有限的新加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申請成為數位公民不會影響現有國籍或居留權,但成功申請後,可讓申請人在新加坡註冊公司及銀行帳戶更加便捷,此舉對於科技業創始人、區塊鏈創業家及數位遊牧族 具備龐大吸引力。 位於歐洲愛沙尼亞早在2014年啟動電子公民計劃,但由於該計劃未基於區塊鏈技術,因此存在資訊外洩安全隱患。 而基於區塊鏈技術身份系統無需直接分享敏感訊息,相反,可以透過密碼學分享認證數據。 此外,目前零知識證明技術的發展,使得未來可能實現不暴露個人資訊情況下完成身分認證,為保護隱私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由Web3推動的數位改革已勢不可擋,新加坡作為高度數位化社會,在全面擁抱區塊鏈技術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我殷切希望能夠親身參與這一歷史進程,為見證並助力新加坡再次實現重大的數位轉型貢獻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