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atreon.com/posts/113460495?pr=true
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得:路上拾到貝幣,引伸得到。
敵:敲打脚趾尖,引伸對抗、敵人。
或:軍民兩用的管銎斧,引伸不確定。
鼓:手拿鼓槌擊鼓,本義是打鼓。
罷:被網住的熊,引伸無法擺脫。
泣:直線流下的水,引伸眼淚、哭泣。
歌:張口發出悅耳的聲音,引伸唱歌。
意思是被敵人纏上,進擊還是逃走,後果是兵敗哭泣還是勝利高歌。
宋朝文學家蘇軾的故事,可解爻義。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生於眉州眉山,字子瞻,一字和仲,祖父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親蘇洵,母親程氏。
蘇洵是古文名家,修編族譜,自稱是武則天當政時宰相蘇味道後裔。
蘇洵為兒子改名「軾」,意為車前扶手,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
蘇軾生性放達,好交友,慶曆二年(1042年),住在眉州紗縠行,入讀小學,拜道士張易簡為師。
慶曆三年(1043年),蘇軾入鄉校,以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為榜樣、楷模。
蘇軾弟弟蘇轍,小他兩歲(1039年出生),兩兄弟從小到大一起讀書遊玩。
慶曆五年(1045年),蘇洵因公在外,程夫人負責蘇軾的教育。
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蘇轍。
至和元年(1056年),蘇洵帶蘇軾、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參加朝廷科舉考試。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在禮部論試以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考官梅堯臣青睞,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
歐陽修原想拔擢為第一,但怕該文為自己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列為第二,試卷拆封後才發現是蘇軾所作。
蘇軾參加殿試中乙科,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賜進士及第。
同年四月,蘇軾母親程氏去世,他按禮法丁憂回鄉。
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蘇軾服完喪後,跟隨蘇洵與蘇轍一起沿長江下溯,前往荊楚之地,著有《南行集》。
嘉佑六年(1061年),歐陽修推薦蘇軾兄弟參加「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制科考試。
九月,蘇軾被評為第三等(一、二等虛設,第三等實際上為第一等),宋朝前只有吳育中過第三等,蘇軾被稱為「百年第一」。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蘇軾妻子王弗病逝,年二十七歲,兒子蘇邁年僅六歲。
王弗病危時安排堂妹王閏之作蘇軾填房。
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回蜀守喪,宋英宗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
熙寧二年(1069年),服闋(守喪完畢)任判官誥院兼祠部員外郎,反對王安石變法中改動科舉制度。
宋神宗想讓蘇軾寫起居注,王安石說蘇軾在回家守喪時,乘機販運蘇木(一種染料),宋神宗放棄任命,蘇軾滯留京城。
十月,蘇軾與王閏之結婚,十二月從陸路入京,父執輩蔡褒為在紗縠行老宅種荔樹一棵。
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姻親謝景溫,誣陷蘇軾販賣私鹽。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不堪新黨逼害求外職,宋神宗本欲予以知州,王安石只願予潁州通判,宋神宗最後折衷,讓蘇軾擔任相對較好的杭州通判,十一月到任。
黃河在曹村決口,梁山泊泛濫,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匯聚在徐州城下,城墻即將被洪水沖毀,富有百姓爭相出城躲避洪水。
蘇軾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墻上,派官吏分別堵塞缺口以守護城墻,終於保全徐州城。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任。
蘇軾上任後,在烏台寫《湖州謝上表》給宋神宗,文中有「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句子。
(烏台即御史台,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七月,監察御史何正臣等上疏彈劾蘇軾,說他寫烏台詩謗訕朝政、愚弄朝廷、妄尊自大。
七月二十八日,朝廷派遣中使皇甫遵至湖州逮捕蘇軾,八月十八日下獄,十一月三十日結案,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蘇軾寫文章向朝廷訣別,蘇轍、司馬光、黃庭堅、張方平、章惇、吳充、王安石弟弟王安禮等人出面力挽。
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當時退休金陵的王安石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太皇太后曹氏勸諫,蘇軾終免一死,貶謫本州安置,由御史台專人押送前往。
蘇轍因為蘇軾求情,遭貶為監筠州鹽酒務,司馬光、黃庭堅、王安禮皆罰銅二十斤。
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遇上陳季常,兩人成為好友。
陳季常妻子柳氏,每當陳季常歡歌宴舞就醋性大發,拿杖椎打墻壁,弄得陳季常很是尷尬。
蘇軾寫詩取笑陳季常: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獅子吼」來自佛教,意指「如來正聲」,比喻威嚴。成語「河東獅吼」由此而來。)
元豐四年(1081年),蘇軾朋友馬正卿請到黃州營地以東一塊地,蘇軾躬耕其中,命名為「東坡」。
三月,蘇軾寫下《黃州寒食詩帖》。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營造雪堂,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先後兩次遊覽黃州附近的赤壁,《前赤壁賦》寫於首次遊覽,十月,作《後赤壁賦》。
王朝雲(1063年6月12日—1096年8月7日),字子霞。
熙寧六年癸丑(1073年),原為歌女的王朝雲,入蘇軾家為侍女,後為妾。
元豐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王朝雲生下一子,取名遯兒,「遯」即「遁」,表達蘇軾已無意官場。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路費已盡,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獲得批准。
蘇軾準備南返常州時,宋神宗駕崩。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
蘇軾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升為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知制誥。
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蘇軾因為弔喪,與程頤不和。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饑饉瘟疫一起發生。
蘇軾將好友、四川名士巢谷的祖傳祕方「聖散子」傳出,派人分給百姓治病,救活很多人。
蘇軾向朝廷請求,減免本路上供米三份之一,用來救濟饑餓災民。
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杭州城有三十七萬人,蘇軾辦病坊,拿出黃金五十兩,第二任妻子王閏之變賣首飾捐資,參加募捐的人愈來愈多。
病坊取名「安樂坊」,請名醫龐安時坐堂問診,將「聖散子」傳授給龐安時。
五月,浙西大雨,太湖泛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聽取錢塘縣尉許敦仁建議開拓西湖,取淤泥作堤壩,在其上築橋,是為蘇堤。
過年時,杭州百姓感謝蘇軾,抬豬擔酒給他拜年。
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知潁州。
蘇軾一日飯後拍着肚皮,問左右侍婢內中所裝何物,一婢說是文章,一婢說是見識,蘇軾皆不以為然。
王朝雲朗聲道: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
蘇軾大笑:知我者朝雲也!
蘇軾還朝後被賈易等人藉故彈劾,是為蜀洛黨爭。
為平息黨爭,高太后採用呂大防建議,將蘇軾與賈易都外放為地方官,蘇軾出知潁州。
元祐八年(1093年),言官黃慶基、董敦逸彈劾蘇軾。
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得勢,蘇軾出知定州。
元祐八年癸酉(1093年)八月一日,王閏之病逝,卒年四十六歲。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安燾執政,蘇軾遭來之邵彈劾,被宋哲宗貶謫至惠州,十月三日到貶所,住在僧舍中。
紹聖三年(1096年),惠州修新橋,蘇軾典賣腰帶資助建設。
七月初五日,王朝雲病逝,年三十四歲。
彌留之際口誦《金剛經》六如偈:一切為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八月三日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棲禪寺的松林裏,蘇軾親筆為她寫下《墓誌銘》:「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歸。」
紹聖四年(1097年)四月十七日,蘇軾接到命令,貶到海南島儋州。
(宋朝放逐海南,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
蘇軾沿途路經梁金山南麓,在此宿一晚後上渡船。
蘇轍也被貶謫至雷州,兩兄弟於藤州相遇,同行前往雷州半島。
六月十一日,蘇軾告別蘇轍,出航渡海,七月十三日到儋州,初到時無地可住,蘇軾在官舍暫住。
不久,當地人為蘇軾建了三間房屋,蘇軾命名為桄榔庵。
元符元年(1098年),蔡京派遣呂升卿、董必等去嶺南謀害蘇軾兄弟,曾布向皇帝進言不可,救兩人免於大難。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四月下詔讓蘇軾北還任朝奉郎。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夏天,蘇軾北歸冷飲過度,下痢不止,誤服黃芪,病情惡化,「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米芾安排住東園休養,送麥門冬。
七月二十八日,蘇軾於常州孫氏館病卒,享年六十四歲。
蘇軾兒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歸葬於郟縣小峨眉山。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洵、蘇軾、蘇轍並稱「三蘇」,蘇軾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
蘇軾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變法,也不同意舊黨司馬光盡廢新法的守舊之舉,疲於應付新舊黨爭,遇事「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
蘇軾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善,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實證。
蘇軾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傳誦甚廣。
蘇軾在新舊兩黨之間均受排斥,仕途坎坷,時常遠貶外方,讀韓愈《三星行》詩「我生之辰,月宿南斗」,表示自己與唐朝的韓愈都是摩羯座(當時稱「磨蠍」),一生多遭口舌誹謗,命中的好好壞壞,與摩羯座有關。
蘇軾的《與鞠持正書》:文登雖稍遠,百事可樂。島中出一藥,名曰:『石芝』者,香味初嚼茶,久之甚美,聞甚益人!
文中百事可樂意指凡事皆有樂趣,成為汽水pepsi cola的中文音譯。
2006年,台北故宮有意展出蘇軾親筆手書的《前赤壁賦》,有人發現帖中寫的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與坊間流傳千年版本「渺滄海之一粟。」有一字之差。
2023年,《前赤壁賦》列作國寶公開展出。
中國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十字卡村,有一個地方名為「蘇墳園」,當地人代代相傳是蘇軾家族墓。
早年已發現二千多塊蘇符的墓磚,其中一塊殘缺石碑上,鐫刻「據墓磚所載系東坡曾孫考」、「光緒拾年歲次甲」等字樣。
另一副墓碑正中刻有「宋禮部尚書蘇公符白鶴翁墓」,落款為清光緒十年(1884年)劉崇德等立。
1974年,蘇符墓和蘇山墓皆遭破壞,蘇符墓上被現代建築覆蓋。
2018年12月到2019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小蘇墳園墓葬搶救性挖掘,發現墓園建設規模較大,整體平面呈長方形,包含圍牆、墓上建築、墓室等部份,其餘建築均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