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易經故事 小過六二 李翺去情復性 雲在青天水在瓶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14347915?pr=true


    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


    過:支離破碎的道路,引伸經過、過失。

    其:器皿上的簸箕,引伸篩選分類。

    祖:向神主牌祭祀,引伸祖先。


    遇:禺猴在路上結伴行走,引伸遇上。

    妣:先祖的配偶,引伸去世的母親。


    不:根向下生長,引伸否定。

    及:用手從後將人捉住,引伸觸及。

    君:手持權杖發號施令的人,引伸君王。


    臣:側頭不敢直視,引伸下屬、臣子。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爭相走向出口,引伸災禍。


    意思是成就超過祖先,遇上先祖的配偶,未能見到君主,只接觸到大臣,沒有災禍。


    唐代大儒李翺的故事,可解爻義。


    李翺(772年-841年),字習之,又稱李襄陽,汴州陳留縣人,祖籍隴西郡狄道縣。


    《新唐書》記載,李翺出生隴西名門望族。

    十三祖:李暠,涼武昭王。

    十二祖:李翻,驍騎將軍、酒泉太守。

    十一祖:李寶,北魏鎮北將軍、敦煌宣公。

    十世祖:李沖 ,北魏司空、清淵文穆公。

    九世祖:李延寔,北魏使持節、侍中、濮陽孝懿公,贈太傅、錄尚書事、青州刺史。

    八世祖:李彬,中書侍郎、左光祿大夫、清淵獻侯。

    七世祖:李桃杖,清淵縣侯。

    祖父:李楚金,貝州司法參軍。


    李翺自幼「勤於儒學,博雅好古」,創作文章崇尚清峻慷慨風格。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李翺參加州府級鄉貢考試,成為鄉貢舉人。

    九月入長安,以文章面謁政壇名士梁肅,受到賞識。


    貞元十年(794年),李翺進士不第。

    此後,每年參加進士考試,同時四處遊歷,廣結朋友。


    貞元十二年(796年),李翺為得薦進,呈獻文章給右司郎中楊於陵,楊於陵讚賞有加,李翺寫《謝楊郎中書》。


    唐貞元十四年(798年),李翺中進士,初任授書郎,三次升遷做到京兆府司錄參軍。


    李翺在汴州與韓愈相識,師從學古文,與皇甫湜是同學,李翺代表韓愈平易一面;皇甫湜代表韓愈奇崛一面。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攻陷汴州,之後侵襲陳州,分出部隊幾千人,開拔到達項城縣。


    項城縣縣官李侃不知如何是好,妻子楊氏說:您是縣令,如果逃跑,誰來守城?

    楊氏召集百姓守城,燒飯給他們吃。


    李侃手部中箭受傷回家,遭楊氏責備,忍痛登上城墻。

    李希烈女婿中箭落馬死亡,叛賊全都逃跑。

    項城沒有傷亡,朝廷下詔升李侃為絳州太平縣縣令。


    韓愈向李翺說出楊氏的故事,李翺作《楊烈婦傳》。


    貞元十六年(800年)四月,李翺至徐州迎娶時年十五的韓愈姪女為妻。


    貞元十八年(802年),李翺闡釋韓愈關於「道」的觀念,強調文以明道,主張反佛、反道、「覆性」。

    發揮《中庸》「天命之謂性」思想,主張「性善情惡」。


    李翺作《覆性書》三篇,認為「人的先天純潔本性」,被後天情欲干擾、浸染、扭曲,破壞先天善性。

    能夠制止情欲,「去情復性」,回歸本來之善便是道德。


    李翺認為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成為聖人根本途徑是覆性,即恢覆善性。

    覆性方法是「視聽言行,循禮而動」,做到「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使自己的心身在「弗思弗慮」中達到「清明」、「至誠」境界。


    貞元十九年(803年)至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末期間,李翺舉家遷居洛陽旌善,在河南尹韋夏卿幕下任戶曹參軍。


    李翺為堅持依照「黃卷」(記錄官吏功過,考核能否稱職的專門文書),行糾舉六曹方法,與司錄參軍發生激烈爭執。

    韋夏卿傾向維護李翺,受到司錄參軍「盛詞相謗」,韋夏卿即將離任,李翺辭職離開。


    接韋夏卿職務的河南尹王紹,召來李翺擔任幕僚,李翺作《勸河南尹復故事書》呈於王紹,堅持「黃卷」做法。

    王紹答應後,李翺成為王紹幕僚。


    元和十四年(819年),李翺在朝擔任國子博士兼史館修撰。

    元月,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寫《送李翺》詩。

    李翺作《論事於宰相書》,呈宰相崔群,責備未盡勸諫皇帝之責。


    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翺任朗州刺史,上藥山拜訪慈雲寺惟儼大師。

    惟儼大師對李翺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翺如同醍醐灌頂,寫《贈藥山高僧惟儼》: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六月,李翺被授任為考功員外郎,兼任史館修撰。


    李翺認為史官記載史事不真實,上《百官行狀奏》:臣雖無才卻在史館執筆,其職責是記錄皇帝言行。

    勸善懲惡,正言直筆,記錄本朝功德,敘述忠賢之人事業,記載奸臣醜行,使其流傳萬世,這是史官責任。


    一個人的事蹟,若不是大善大惡,人們就不可能知道,都是向旁人詢訪,根據謚法成例作傳。

    如今撰寫行狀的人,大多是死者門生故吏,所以沒有不虛加仁義禮智,表呈忠肅惠和的。

    這不只是居心不實,而且還有對自己的恩人亂加讚美成份。


    那些撰寫行狀的人,又不能和子遊、子夏、司馬遷、揚雄相比,他們華而不實,為文而棄其理。


    所作文章已失去《六經》古風,記事業不像司馬遷如實記錄。

    臣希望作行狀的人,只記錄事實,如實記錄功業。


    比如說《魏徵傳》,只記錄他諫諍言辭,這就足夠說明他的正直。

    《段秀實傳》只記錄他盜用司農的印鑒來追回叛兵,用象牙製的手板擊打打朱泚,這就足夠說明他的忠烈。


    掌管考核官吏的考功郎,查看行狀時,對未按要求撰寫的就不要接受,對合乎要求的由考功郎發送給太常寺,再通報史館,然後議定謚號。

    請求把臣這個奏章發給主管考核官吏部門備案。


    唐憲宗聽從建議,李翺不久暫時掌管職方員外郎事。


    李翺與李景儉關係友好,李景儉拜授為諫議大夫,李翺被召入朝廷任禮部郎中。


    李翺性情剛烈,議論事情無所迴避。

    宰相李逢吉雖推崇李翺的學識,但厭惡他偏激直言,李翺長時間得不到升遷。


    李翺自認有文學才華,覺得應擔任知制詔一職,長期不能如願,悶悶不樂。


    李翺入中書省謁見宰相李逢吉時,當面列舉李逢吉過失。

    李逢吉沒與李翺計較,李翺心中感到不安,請求休假。

    休假滿一百天,有關部門按照先例停他的官職,李逢吉上奏舉薦李翺為廬州刺史。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12月25日),韓愈去世,李翺寫祭文悼念。

    韓愈生前囑咐李翺作《韓吏部行狀》,墓誌銘由皇甫湜撰寫。


    唐文宗即位,李翺入朝為諫議大夫,不久以本官知制誥。


    太和三年(839年)二月,李翺拜授中書舍人。

    諫議大夫柏耆出使滄州,軍前宣諭時,李翺表示贊成。

    不久,柏耆擅自進入滄州獲罪,李翺因錯誤舉薦受到牽連,降任少府少監,不久外任為鄭州刺史。


    太和年五年(831年),李翺出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充任桂管都防御使。


    太和七年(833年),李翺自桂管都防禦使改授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累官山南東道節度使。


    太和八年(834年),李翺徵入任刑部侍郎。

    遇見已故長官蘇州刺史韋夏卿女兒,不忍見其淪落為拓枝舞妓,替她贖身,擇士而嫁。


    太和九年(835年),轉任戶部侍郎。

    七月,又被授任為檢校戶部尚書、襄州刺史,充任山南東道節度使。


    有道人相過李翺的兒子,覺得都不成器,相過李翺女兒後,說李翺三個外孫能做宰相。


    (盧求、鄭亞、杜審權都是李翺女婿,他們各自的兒子盧攜、鄭畋、杜讓,後來都做宰相。)


    會昌元年(841年),李翺逝於襄陽方鎮任上。

    李翺受到時人推崇,有司議論謚號應為「文」。


    李翺著有《佛齋論》、《來南錄》,大量詩、賦等,今傳於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