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易經故事 小過九三 趙昺遭蒙古兵追殺 逃亡香港命喪崖山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14606680


    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弗:用絲繩彎曲回環矯正樹木,引伸矯正、否定。

    過:支離破碎的道路,引伸經過、過失。

    防:用剷堆泥成土埠,引伸防守。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從:人在路上列隊前進,引伸跟從。

    或:軍民兩用的管銎斧,引伸不確定。

    戕:被戈擊殺臥在牀上,引伸殺害。


    凶:地面下陷,引伸凶險。


    意思是無法矯正防守,離開原地前往他方,人民跟隨或被殺,凶險。


    宋朝末代皇帝趙昺的故事,可解爻義。


    趙昺(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生於臨安府錢塘縣,宋度宗趙禥第七子,母親俞修容,宋端宗趙昰異母弟。


    咸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駕崩,丞相賈似道擁立年僅四歲的趙㬎繼位,改元德佑,是為宋恭帝。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南宋首都臨安被伯顏率領的蒙古大軍佔領,宋恭帝與謝太皇太后相繼被俘。


    宋恭帝兩個異母兄弟益王趙昰與廣王趙昺,在國舅楊亮節、禮部侍郎陸秀夫、張世傑、丞相陳宜中、文天祥等人護衛下,經水路南逃。

    眾人先逃到婺州(浙江金華)。

    趙昰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晉為衛王。


    1276年6月14日,剛滿七歲的趙昰在福州即皇帝位,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奉母親楊淑妃為皇太后。


    陳宜中任左相兼樞密使,張世傑任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為殿前指揮使。


    蒙古軍統帥伯顏,對宋端宗窮追不捨。

    十二月,宋端宗流亡到惠州甲子門(廣東陸豐縣),逃上海船,開至泉州。

    招撫使蒲壽庚作亂,宋端宗由廈門避入廣東潮州,駐紮饒平縣柘林附近下海灣港及紅螺山一帶。


    三日後,徵集萬石軍糧,都統張達率領義軍護送渡海,過廣東汕頭南澳島,在雲澳駐紮。


    宋端宗被蒙古兵追逐,航海避敵過香山境。

    十二月,蒙古兵攻至香山,宋端宗過虎門一帶海面到達井澳及謝汝峽,澳門附近大小橫琴島一帶。


    宋端宗越過伶仃洋,來到沙梨頭土地廟前的「淺灣」,在岸邊巖洞搭行宮。


    蒙古船隊發動進攻,兩軍在十字門水道爆發海戰,數千艘戰船、數萬名士兵展開個多月戰鬥,宋軍慘敗,殘餘船隊逃離十字門。


    丞相陳宜中逃走,後來死在暹羅國(泰國)。


    景炎二年二月(1277年),宋端宗下詔李庭芝等,尚在各地抗戰將領分道出師,興復帝室。


    七月,文天祥到南劍州建立督府,號召各地起兵。


    四月,宋端宗一行人抵達官富場(土瓜灣、九龍灣一帶),停留半年,設置行宮。


    宋《行朝錄》記載︰官富駐紮。帝舟次於此,即其地營宮殿,基址柱石猶存,今土人將其址改建北帝廟。


    《新安縣志》記載:在官富之東,有盤石,方平數丈,昔帝昺駐蹕於此。台側巨石舊有宋王臺三字。


    六月時,宋室一行人去到古塔。(清水灣東龍州)

    九月,宋端宗等人走到「淺灣」(荃灣)一帶。


    十一月,蒙古軍殺至淺灣,各人由古道北上(荃元古道),村民將食材用家中大鑊烹煮,用木鑊蓋盛載,供宋端宗一行人食用,後世稱為「盆菜」。


    宋端宗等人在大鵬灣停駐,設有警崗(深圳皇崗由此得名),其後經水路到達礖洲梅蔚山(大嶼山梅窩)。


    宋端宗之後逃至中山、東莞虎門。


    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等抗元將領在廣東接連獲勝,宋端宗回到礖洲。


    四月十五戊辰(1278年5月8日),宋端宗所乘船隻在礖洲梅窩遇風傾覆,遇溺被救起後染病,驚病交逼去世。


    四月十七日庚午(5月10日),陸秀夫等南宋大臣在礖洲擁立趙昺為皇帝,是為宋少帝,奉宋端宗母親楊淑妃為太后。


    五月初一癸未(5月23日),改元祥興。

    五月初三乙酉(5月25日),升礖洲為翔龍縣。

    宋少帝任陸秀夫為左丞相,與張世傑一起執政。


    六月初七己未(6月28日),張世傑、陸秀夫等一班文武官員,率十數萬軍隊、千餘船艦,簇擁宋少帝與楊太后,從礖洲徙居屬台山管轄的崖山,升廣州為翔龍府。


    當時尚有官、民、兵二十餘萬,多住在船中,張世傑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宮及軍營千餘間,資糧從廣東沿海州郡徵集。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張弘範率水陸兩路蒙古軍直趨崖山。

    二萬蒙古兵與二十萬宋軍對戰。


    崖山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張世傑以蒙古軍不擅水戰,下令焚燒崖山行宮軍屋。

    人馬全部登船,千多條戰船依山面海,排成長蛇陣,用繩連接在一起。

    船的四周築起城樓,船上甲板及長木塗上厚厚濕泥。

    張世傑將趙昺座船安置在中間,詔示將士與艦船共存亡。


    張弘範先用小船裝滿柴草,澆上油,點火後乘風攻擊宋朝水軍,企圖火燒連環船。

    宋軍船上濕泥阻止火勢蔓延,長木頂住火船,蒙古軍火攻失敗。


    張弘範封鎖海口,阻斷宋軍水源。

    宋兵饑渴交加,處境日益困難。

    張弘範派人勸降,張世傑拒絕。


    祥興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張弘範兵分四路,箭如暴雨,奪走宋軍七艘戰船,從中午到傍晚,海戰異常激烈。


    張世傑見大勢已去,將精兵聚到中軍,派小船與十多名士兵接宋少帝前來,準備突圍。


    左丞相陸秀夫不知是真是假,擔心宋少帝突圍不成被元軍截獲,堅決拒絕。


    陸秀夫跨上自己座船,仗劍驅使妻子投海自盡。

    換上朝服回到大船禮拜宋少帝,哭着說:陛下理應為國殉身。

    德祐皇帝(宋恭帝)當年被擄北上,已使國家遭受極大恥辱,陛下萬萬不能再重蹈覆轍。


    宋少帝被嚇得哭作一團,陸秀夫說完,將黃金國璽繫在腰間,背起宋少帝躍入崖門崖南海中,頃刻沉沒,無影無蹤。

    楊太后投海殉國,船上大臣、宮眷、將士知道噩耗,哭聲震天。


    陸秀夫兒子陸自立與一些軍民乘船逃亡,一直逃到南洋爪哇島,才找到立足之地。

    南宋遺民推舉陸自立為新王,建立順塔國。


    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到海陵山腳下,此時,颶風再來,部下勸張世傑上岸暫避。

    張世傑俯視風浪中飄搖的宋軍殘船,拒絕暫避,絕望回答:無濟於事了,還是與諸君共甘苦吧。

    我為趙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復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沒有殉身,是望元軍退後,再立新君,然而,國事發展到如此地步,難道這是天意。


    張世傑說完墮身入海,十萬軍民相繼投海,宋朝正式滅亡,史稱崖山戰役。


    元朝官修的《宋史·帝昺本紀》記載:宋之亡徵,已非一日。歷數有歸,真主御世,而宋之遺臣,區區奉二王為海上之謀,可謂不知天命也已。然人臣忠於所事而至於斯,其亦可悲也夫。


    南北宋合計國祚三百二十年,共有十八位皇帝。

    最後六年,三位皇帝不滿十歲登上帝位。


    趙昺在位三百一十三天(1278年5月10日-1279年3月19日在位),得年七歲,無廟號、無諡號,後世史稱祥興帝、宋少帝、宋帝昺。


    《趙氏族譜·帝昺玉牒》記載:遺骸漂至赤灣,有群鳥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往海邊巡視,忽見海中有遺骸漂蕩,上有群鳥遮居,竊以異之。設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禮葬於山麓之陽。


    宋少帝陵或稱祥興陵,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村少帝路,赤灣公園與赤灣小學附近,是廣東省境內僅有的南宋皇帝陵,深圳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11年,香港趙氏後裔修建少帝墓。

    1963年,赤灣駐軍發現少帝墓。


    1984年,蛇口工業區與香港趙氏宗親會出資四十多萬港元,修葺並擴建宋少帝陵。


    宋少帝陵北依小南山,南臨伶仃洋。

    正中是少帝墓,墓地中央豎立一塊大石碑,墓碑上方刻有祥龍兩幅,中間刻有一太陽浮雕。


    墓碑正中鐫刻「大宋祥慶少帝之陵」八個填金大字。(「祥慶」應為「祥興」之誤。)


    右左兩行填金小字為:本山坐於兼祭覆卦四支、辛亥歲趙氏三派裔孫重修。

    兩旁有一金字對聯:黃裔於今延宋祀,赤灣長此鞏皇陵。


    碑後為墳堆,有兩重弧形圍墻,前段中間頂面塑祥雲拱月,塗染朱紅,後段頂面塑雙龍拱日,下有一雙鳳鳥裝飾。


    崖門崖南屬台山管轄,地勢陡斜,後人將楊太后陵等紀念建築,設於新會縣境內地勢比較平坦的崖門北岸。


    泉州各地奉祀的兩名孩童神日月太保源流不詳,最流行說法是元代時鄉民祭拜宋端宗、宋少帝兄弟。

    由於擔心被蒙古官吏發覺,故稱日月太保。


    少帝墓東側,立有一塊泉州白石碑,正面是《宋帝昺陵墓碑記》,記敘宋少帝生平、陸秀夫負帝殉海經過、陵墓修建情況,碑文為篆體陰文,風格古拙,是著名書法家商承祚所寫。


    石碑背面刻有著名書法家秦萼生題筆八個字體蒼勁大字:崖海潛龍,赤灣延帝。


    陵墓西側是一座高約四米的陸秀夫負帝殉海石雕像。


    香港九龍城有紀念兩位宋末皇帝到過的地方,包括宋王臺。


    1942年3月,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擴建啟德機場,招募數千名工人炸毀「聖山」宋王臺古蹟。


    戰後,港英政府重建機場,剷平宋王臺餘下的「聖山」部份,將其中一塊大石搬到宋王臺公園。


    宋王臺公園附近有「金夫人墓」,相傳為宋端宗生母楊太后墓。

    該址後來興建聖三一堂,「金夫人墓」隨之湮沒。

    宋王臺公園附近有宋街、帝街、昺街。


    港鐵屯馬線興建宋皇臺站時,發現大量宋元古蹟,如古井、陶瓷、瓦片、錢幣等。

    其中有始鑄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年間的「宋元通寶」錢幣。


    2021年,港鐵屯馬線全面通車,宋皇臺站正式啟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