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可以不斷被備份,並在死亡後重新被列印出肉體、保有記憶,你…會願意嗎?
改編自小說《米奇7號》,電影核心圍繞在主角不斷反覆重生,如同消耗品般被使用。除了暗示被壓榨的社會底層之外,也透過出現「重複的自我」,讓主角對死亡產生不一樣的想法。
下面會先介紹電影的特色,再藉由3位角色來分享他們各自帶出的議題及我從中獲得的想法。
營造「哪裡不太正常」的氛圍
電影開頭可以看到主角米奇躺在雪地等待同伴的救援,然而同伴卻只是撿了他的武器,說著「反正你明天就會被印出來」便丟下他走了。
看似不太正常的日常,便是這部作品獨特的調性。
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將本應是痛苦可怕的事情,轉變成一種自我嘲諷。尤其羅伯·派汀森用淡然的口吻講述著詭異的「印出經驗」,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嘲諷意味。加上詭譎輕快的配樂,很好地營造出「哪裡不太正常」的氛圍。
眾多議題的擦邊球
老實說看完這部片,心情有點微妙。電影中其實觸及了不少議題,除了對複製人的道德探討外,還包含政治、殖民、種族歧視等議題。但很多時候更像是稍微帶過,令人有種說了什麼但又什麼都沒說的感覺,反而讓我覺得很可惜。
這邊想用3個主要角色來聊聊各自觸及的議題,也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浮誇的政治小丑|馬歇爾
不知道為什麼,電影中馬歇爾這位政治人物會一直讓我聯想到川普…可能是受到他浮誇演說的影響?抑或是懂得利用所有可用資源來取得個人最大利益的手法?總之,這位角色確實令我印象深刻。他所帶出來的議題非常多,像是將人類分等級、視女性為生育工具等等,其中我特別想聊的,是關於利用複製人技術的這件事。
複製人技術起初是一位科學家為了掩蓋犯罪的工具。案情揭發後,這項技術原本要被禁止,卻被馬歇爾巧妙利用而保留了下來。後面我們都知道,他將這項技術用於探索新的居住星球、人體實驗、太空船維修…等等,所有想像得到可能危及性命的事情。
這種將利益擺於人性道德之前的作風,是讓我感到毛骨悚然的地方。如果單就個體利益而言,彷彿在影射公司上位者不停壓榨底層員工,用完了就再換,如同電影中的「消耗工」。若擴大從整體利益的角度來想,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科技進步,或許也是犧牲無數人而來…?
新世界的原住民|伏蟲

官方推出的伏蟲周邊娃娃
伏蟲作為新世界的原住民,面對人類的到來,單純只想和平生活。但人們因為恐懼而將之視為敵人,後來甚至想將牠們趕盡殺絕。這種既視感,不免令人聯想到現實中的殖民歷史。直接將與自己不同的種族視為敵人,是最為簡單暴力的方式,卻也錯失深入了解、找尋互利共生的機會。
另外,相信看到伏蟲的外型,大家不約而同會想到的是《風之谷》的王蟲吧!不過根據導演的透漏,伏蟲的靈感來源其實是可頌麵包…害我現在吃個可頌麵包也會想到伏蟲了(笑)華納甚至還做出周邊娃娃,看久了其實還挺可愛的呢!
社會底層的代表|米奇
最後來聊聊本部的主角米奇。
為了躲避負債,選擇申請成為「消耗工」逃到別的星球,從此過著被反覆消耗的日子。17號和18號的重複,讓我們看到2個不同特質的自我對照。17號的溫馴懦弱,相對於18號的激進憤怒,那麼,到底哪一個才是米奇呢?這是本部最有趣的地方。
對我來說,2個都是米奇,只不過是不同的人格寫照被具體化了。17號的溫馴懦弱,是他在被現實不停受傷後仍保有的溫柔,這份溫柔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卻也能撫慰他人。18號的激進憤怒,雖然看起來總讓他惹上麻煩,實則拉著他不停前進、面對早該解決的現況。
米奇的身上有著我們的影子。用淡然幽默的語調說著那些「偏離正常」的經歷,內心並不是不痛,也不是不害怕,但即使狼狽,依舊會邁開步伐一步步走下去。

結語
最終,這部作品的核心,或許是在反問觀眾一個問題:到底怎麼樣才算是人類呢?
會害怕死亡?懂得自我犧牲?憐憫他人?在絕望中掙扎求生?電影將這個難解的哲學問題,留給觀眾思考。
整體來說,這部的娛樂性十足,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將那些看似不正常的事情變成了自我嘲笑。雖然眾多議題僅點到為止,但不得不說演員的演技確實彌補了這部分。尤其是羅伯·派汀森詮釋2個米奇時,從眼神跟肢體動作散發出來的氛圍,讓人可以輕易分辨誰是誰。話雖如此,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網路上有些網友會認為這部更偏向商業大片的想法。
看來之後得找個機會來補一下《寄生上流》以便更了解這位導演的魅力呢!
珮姬.悅讀小天地
如果喜歡的話,請記得按愛心❤
想看更多文章,請記得按追蹤➕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支持是我持續書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