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的反思】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把我教成了窮人,是什麼告訴我凡事只要複製就好,是什麼逼迫我成為他人的螺絲釘,思來想去,就是教育了。

台灣的教育,是以考試分數高不高為取向,豬圈裡的豬,是以肉多不多為取向,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批量餵食一樣的飼料,比誰吃得多,轉肉率高不高,不在乎消化狀況,不在乎身體是否健康,反正是消耗品,沒多久就進屠宰場,為什麼要在乎呢?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是點燃火焰,而不是灌輸」。

其實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誰會認為教育是養豬呢?
曾經我聽人說過,這是相對公平的方式,這令我啞然失笑,教育是只要公平就好了嗎?
公平就可以了嗎?

如果他說的沒錯,我們養豬就是要灌一樣的飼料,看誰轉肉率比較高囉?
至始至終,他從沒考慮這個教育把人當成豬這個事實,這一點上,我們的教育無疑是取得巨大的成功,真正的把人教成豬,在這個教育體系裡,唯一的既得利益者是吃著同樣的飼料,糟糕的環境,爭搶少得可憐的水,之後還能無病無痛的長得驃肥體壯,這樣的豬會被留下來當作種豬,使得事業發揚光大,然後不斷持續這個過程,直到所有不合格的”豬”都被淘汰,那麼最終,教育終於取得了成功。

「教育是點燃火焰,而不是灌輸」,聽到這一句話的第一天起,我再也無法忘懷,但我卻在這個體制裡跌跌撞撞,過得風雨飄搖,我可能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豬,但我或許是一個合格的人,我雖然有所質疑,但無法證明,回到前提,如果說這個教育是塑形,那定然存在無法被塑形的人,比如說數學王子高斯,是他在教老師,也就是說,這個教育體制挑選出來的是無法被動搖、無法被灌輸的人,因為對真正頂尖的他們來說,學校的東西沒有造成他們任何影響,換句話說,他們的火早已熊熊燃燒,無需點燃,也無需教導,然而這份功勞完全不屬於教育,只屬於他們自己。

我用另外一個話語來說,只要水澆不滅,這個火就成功,我想我就是那個不斷被澆熄,又死灰復燃的火苗,每當我脫離那個環境,我總有許多靈感和想法乍現,而偏偏在體制內什麼都看不見,強壯的火苗跟我說,你不夠努力,是你的問題,被澆熄的火苗,不懂我為什麼又燃燒,他們說的都沒錯,我也無法反駁,這是我在教育體制內最真實的感受,所以,我堅持了下來,我想知道,是什麼澆熄了我?
難道真是我自己的問題?

我抱著這個疑問,不斷的追尋,然後發現,時間不夠用了,必須得想出路,可是我還沒答案啊,但畢竟時間不等人,而這時候,我看到財富思維的影片,”富”的思維深深刺激了我,大概就像是撲火的飛蛾,這時候就像是火苗灌入了新鮮空氣,開始旺盛燃燒了起來,而在後續的聽書當中,我再一次確認了我的想法。

我打的每個字,都回應著我的內心,都回應著我的過去,但凡吸收知識,我必然產生想法,而現在我得出結論,這個教育不是我的理想,而我只接受我理想的教育,在未來,只要有機會,我會用我的文字,我的想法,去點燃每個人,去貫徹我理想的教育。

可能有人覺得,只是單純我不適合這個教育,要這樣說也沒錯,但我不願意去融入的理由是,這與我理想的教育相違背,而人必然不能違抗自己的內心,我越學習,越堅定如此。



0會員
12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日一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心得分享-隨機漫步的傻瓜》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似乎這本書的內容是在描述我的行為,這感覺就像自己之前做過的作品,看到別人用另一種方式呈現,有一種似曾相似,卻又帶點不同,那不同之處,就是我帶有質疑。 事實上,身為一個相關專業者,我對機率與隨機性的認知超越多數人,只因為多數人並沒有深
在本書中,強調群體這個概念,群體怎麼表現呢? 在群體當中,個體容易喪失自主性與獨立,這是容易理解的事情。 舉個例子: 我們與朋友相聚,是不是很容易把最近的想法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比如幫我拿杯水等等之類的要求,這些要求,自己一個人時就很好完成,這就是獨立性。 在我的觀點裡,群體無分好壞,需要注意
我們每天醒來,是什麼東西在減少? 是生命在減少,是時間在流逝, 所以我們都會怎麼做? 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無論白天晚上,哪一個深刻,我們的生命都在減少,我們的時間都在流逝,無論察覺如否,依然如此。 在今天的凌晨醒來,我深深感受到減法作用在我身上,因為我沒有去把握時間
偶然在新聞上看到一到數學題 50+50+25*0+2+2=? 終於有數學系一展長才的地方了 首先我們要明白四則運算之中 加減是一套系統 乘除又是一套系統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計算具有互補性質 2*2=4 4/2=2 2+2=4 4-2=2 再者 乘法具有交換性 加法也有 但減法與除法沒有 這裡就可
相信者質疑,不信者不存。 信的人會去思考,探究,論證,為什麼相信, 這即是數學的「存在性證明」。 我們的相信從何而來? 如果不相信,我們早就不存在。 而真理就是一個這麼的道理,這也就是所謂真理因強權而彰顯。
我以為,人在做的所有事情,都在為了賦予”意義”,為了找到意義。 人為什麼要學習? 因為想讓事情有意義,比如說在看一本故事書,你看了很感興趣,你會做什麼? 你會去研究,去分享,去閱讀更多,去了解更多,從而構成學習。 人為什麼要活著? 因為要讓生活有意義,這概念很簡單,我們今天在玩一個遊戲,一個喜愛遊
《心得分享-隨機漫步的傻瓜》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似乎這本書的內容是在描述我的行為,這感覺就像自己之前做過的作品,看到別人用另一種方式呈現,有一種似曾相似,卻又帶點不同,那不同之處,就是我帶有質疑。 事實上,身為一個相關專業者,我對機率與隨機性的認知超越多數人,只因為多數人並沒有深
在本書中,強調群體這個概念,群體怎麼表現呢? 在群體當中,個體容易喪失自主性與獨立,這是容易理解的事情。 舉個例子: 我們與朋友相聚,是不是很容易把最近的想法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比如幫我拿杯水等等之類的要求,這些要求,自己一個人時就很好完成,這就是獨立性。 在我的觀點裡,群體無分好壞,需要注意
我們每天醒來,是什麼東西在減少? 是生命在減少,是時間在流逝, 所以我們都會怎麼做? 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無論白天晚上,哪一個深刻,我們的生命都在減少,我們的時間都在流逝,無論察覺如否,依然如此。 在今天的凌晨醒來,我深深感受到減法作用在我身上,因為我沒有去把握時間
偶然在新聞上看到一到數學題 50+50+25*0+2+2=? 終於有數學系一展長才的地方了 首先我們要明白四則運算之中 加減是一套系統 乘除又是一套系統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計算具有互補性質 2*2=4 4/2=2 2+2=4 4-2=2 再者 乘法具有交換性 加法也有 但減法與除法沒有 這裡就可
相信者質疑,不信者不存。 信的人會去思考,探究,論證,為什麼相信, 這即是數學的「存在性證明」。 我們的相信從何而來? 如果不相信,我們早就不存在。 而真理就是一個這麼的道理,這也就是所謂真理因強權而彰顯。
我以為,人在做的所有事情,都在為了賦予”意義”,為了找到意義。 人為什麼要學習? 因為想讓事情有意義,比如說在看一本故事書,你看了很感興趣,你會做什麼? 你會去研究,去分享,去閱讀更多,去了解更多,從而構成學習。 人為什麼要活著? 因為要讓生活有意義,這概念很簡單,我們今天在玩一個遊戲,一個喜愛遊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真實世界是複雜多變的,標準答案並不存在。任何想法都是很好的、有價值的,沒有不對、不好的想法...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認為親職不會單純的複製階級結構中的既有模樣,而是父母會「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當成對象來看待與反省,從而定位自己的教養態度與實作」,建立自己的「親職認同」並「想像孩子的未來」。而每位教育工作者勢必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教職敘事」。
Thumbnail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Thumbnail
回顧過去漫漫16年來的學習歷程,從公立小學、國中,一直到如今升上高中二年級,體制內的這條路我似乎走得平穩,依著所有師長家人的期待,從小到大都是他們最喜歡的乖乖牌學生,但其實只有我內心明白,自己從來就不只甘於平穩、庸庸碌碌地在上、下學間等待放學鐘聲響起,我想做一些更特別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而不是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真實世界是複雜多變的,標準答案並不存在。任何想法都是很好的、有價值的,沒有不對、不好的想法...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認為親職不會單純的複製階級結構中的既有模樣,而是父母會「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當成對象來看待與反省,從而定位自己的教養態度與實作」,建立自己的「親職認同」並「想像孩子的未來」。而每位教育工作者勢必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教職敘事」。
Thumbnail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Thumbnail
回顧過去漫漫16年來的學習歷程,從公立小學、國中,一直到如今升上高中二年級,體制內的這條路我似乎走得平穩,依著所有師長家人的期待,從小到大都是他們最喜歡的乖乖牌學生,但其實只有我內心明白,自己從來就不只甘於平穩、庸庸碌碌地在上、下學間等待放學鐘聲響起,我想做一些更特別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