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問人生–累嗎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喜歡跑步,喜歡一個人的孤獨,更享受一個人的孤單。

我跑的不快,喜歡當下的自己,聽著自己的呼吸,感受那個節奏。

我不穿跑鞋,我是個赤腳跑步者,在跑步過程中,享受著人生。

某日,依舊跑在依舊的路線上。
因為依舊,總會遇到依舊的人
「你每天這樣跑不會累嗎?」這是她每日遇到我的問候語。
「袂啦,慣習啦!」這也是我的日常回答。
今天
她依舊問了這句話,我依舊回了這句話。

突然
我想問她:「每天這樣問,你會累嗎?」
其實
這就是問候,或許關心的意義已經大於文字上的意義了。
所以
這個念頭在心裡泛起甜蜜的漣漪
如果
她是一個辣妹,我會更歡喜
呵呵
後面那句開玩笑的~~

今天你動了嗎?
動一動身體更健康~
    163會員
    187Content count
    《跑步》,一個大家都會的動作,我在跑步當中看到自己也聽著別人,跑步中去感受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跑著跑著,噗,一聲~
    阿杯快趴了~
    說別人容易,那說自己呢?
    會更細心的照護,因為我們有無法收編她們的遺憾。
    月圓之夜。我,停了下來。
    仙杜瑞拉的靴子~~
    跑著跑著,噗,一聲~
    阿杯快趴了~
    說別人容易,那說自己呢?
    會更細心的照護,因為我們有無法收編她們的遺憾。
    月圓之夜。我,停了下來。
    仙杜瑞拉的靴子~~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我想每次跑步的體驗是:規劃跑步距離路線→設定公里數→期待的心情出發→起跑狀況好→開始懷疑人生→要不要停下來休息勒→幹嘛讓自己這麼累,神經病→呼…呼…呼…→最後衝剌快到終點了→可以休息了!→跑完全身舒暢→明天還要跑嗎?不要!→規劃跑步路線…
    Thumbnail
    下了一週的雨,也就一週沒跑,只有在週五下午請了半天,在仁義潭跑了3公里。 今天很好運,氣象預報滿滿的大雨,起床時知道暫時還不會下。 匆匆吃了香蕉跟半杯豆漿就出門到會場了。
    Thumbnail
    當開始找人揍對的時候,我想的當然是先從比較熟識的人下手,當然最好是會跑步。手機通訊錄開始一輪撥號。 NO1 : 代號D 關係 : 5顆星,同學 我:我跟你說,你知道有一個跑步比賽,是接力賽,他叫追火車,我想問你願不願意跟我一起組隊去跑嗎? D:那是啥比賽 我:就是跑馬拉松,只不過是7個
    Thumbnail
    2024.4.28 午後雨終於停了,原本想早上跑蘭潭湊10公里練習一下。 之前除了參加過兩、三次10k路跑,從來沒有練習時跑這麼遠過,下午看了看天候還是陰晴不定,決定跑學校繞操場安全,如果下雨隨時可以烙跑回家。 一開始跑的時候,可能這週下雨沒什麼跑到,也換了雙薄底的跑鞋,總覺得小腿腳根比較僵硬
    Thumbnail
    當我們一週兩天開始在家裡附近公園練跑的這段時間,Youtu開始推播給我們相關路跑影片,我們從影片中發現,許多跑者都會到附近的運動場練跑,加上家裡附近的學校操場因為疫情關係,而封閉了。因此尋找替代區域練習,反而成了我們的課題。
    Thumbnail
    一位長跑多年的跑友,有次和我喝咖啡時提到,有回他老爸困惑的問他說: 「你跑步那麼久了,怎麼也沒看你跑贏那些黑人選手,我看電視轉播上跑最快的都是他們......」 我這跑友也頗妙:「爸,他們真的很厲害,不然下次你來跑五公里就好」他的激將法,爸爸笑而不答。
    Thumbnail
    清晨五點,跑友們開始集結在臺北大學三峽校園的圍牆邊。此時天色未亮,城市仍在沉睡中,偶爾聽到圍牆外呼嘯而過的行車聲。校園內的路燈乍明乍暗,前方的人行道仍籠罩在一片黑暗中。 跑友們聚集在一塊,張三李四互打招呼,在暗影中連對方的臉都只是模糊的輪廓,各自道完早安,做完熱身後開始默默地沿著圍牆邊跑。圍著校園跑
    這是跑步帶來的最新和最意外的健康益處,但這是完全有意義的。跑步會提高心率和血液流量。這包括將富含氧氣的血液推到大腦。很難想像這不是一件好事。 正如一項薈萃分析所揭示的,跑步可能通過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釋放來改善大腦健康。這種蛋白質促進大腦中神經元的生長和存活。另一項研究表明,高健身能
    運動科學家和58位馬拉松運動員David Nieman在過去40年中一直在研究運動與免疫力之間的聯繫。他發現了很多非常好的消息和一些注意事項,同時還研究了飲食對跑步者免疫狀況的影響。他的總結:適度的鍛煉可提高免疫力,超耐力的工作可降低免疫力(至少直到您完全康復為止),深紅色/藍色/黑色漿果可幫助您的
    由於跑步需要不斷地移動您的整個體重,因此跑步比大多數其他活動消耗更多的卡路里。而且您無需快速運行即可達到最大燃燒效果。您從慢速運行中獲得的收益幾乎相同(但是需要花費兩倍的時間)。  有人說,你“不能超過不良飲食習慣”,但這充其量只是事實的一半,正如《英國運動醫學雜誌》 2019年的社論所指出的那樣。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我想每次跑步的體驗是:規劃跑步距離路線→設定公里數→期待的心情出發→起跑狀況好→開始懷疑人生→要不要停下來休息勒→幹嘛讓自己這麼累,神經病→呼…呼…呼…→最後衝剌快到終點了→可以休息了!→跑完全身舒暢→明天還要跑嗎?不要!→規劃跑步路線…
    Thumbnail
    下了一週的雨,也就一週沒跑,只有在週五下午請了半天,在仁義潭跑了3公里。 今天很好運,氣象預報滿滿的大雨,起床時知道暫時還不會下。 匆匆吃了香蕉跟半杯豆漿就出門到會場了。
    Thumbnail
    當開始找人揍對的時候,我想的當然是先從比較熟識的人下手,當然最好是會跑步。手機通訊錄開始一輪撥號。 NO1 : 代號D 關係 : 5顆星,同學 我:我跟你說,你知道有一個跑步比賽,是接力賽,他叫追火車,我想問你願不願意跟我一起組隊去跑嗎? D:那是啥比賽 我:就是跑馬拉松,只不過是7個
    Thumbnail
    2024.4.28 午後雨終於停了,原本想早上跑蘭潭湊10公里練習一下。 之前除了參加過兩、三次10k路跑,從來沒有練習時跑這麼遠過,下午看了看天候還是陰晴不定,決定跑學校繞操場安全,如果下雨隨時可以烙跑回家。 一開始跑的時候,可能這週下雨沒什麼跑到,也換了雙薄底的跑鞋,總覺得小腿腳根比較僵硬
    Thumbnail
    當我們一週兩天開始在家裡附近公園練跑的這段時間,Youtu開始推播給我們相關路跑影片,我們從影片中發現,許多跑者都會到附近的運動場練跑,加上家裡附近的學校操場因為疫情關係,而封閉了。因此尋找替代區域練習,反而成了我們的課題。
    Thumbnail
    一位長跑多年的跑友,有次和我喝咖啡時提到,有回他老爸困惑的問他說: 「你跑步那麼久了,怎麼也沒看你跑贏那些黑人選手,我看電視轉播上跑最快的都是他們......」 我這跑友也頗妙:「爸,他們真的很厲害,不然下次你來跑五公里就好」他的激將法,爸爸笑而不答。
    Thumbnail
    清晨五點,跑友們開始集結在臺北大學三峽校園的圍牆邊。此時天色未亮,城市仍在沉睡中,偶爾聽到圍牆外呼嘯而過的行車聲。校園內的路燈乍明乍暗,前方的人行道仍籠罩在一片黑暗中。 跑友們聚集在一塊,張三李四互打招呼,在暗影中連對方的臉都只是模糊的輪廓,各自道完早安,做完熱身後開始默默地沿著圍牆邊跑。圍著校園跑
    這是跑步帶來的最新和最意外的健康益處,但這是完全有意義的。跑步會提高心率和血液流量。這包括將富含氧氣的血液推到大腦。很難想像這不是一件好事。 正如一項薈萃分析所揭示的,跑步可能通過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釋放來改善大腦健康。這種蛋白質促進大腦中神經元的生長和存活。另一項研究表明,高健身能
    運動科學家和58位馬拉松運動員David Nieman在過去40年中一直在研究運動與免疫力之間的聯繫。他發現了很多非常好的消息和一些注意事項,同時還研究了飲食對跑步者免疫狀況的影響。他的總結:適度的鍛煉可提高免疫力,超耐力的工作可降低免疫力(至少直到您完全康復為止),深紅色/藍色/黑色漿果可幫助您的
    由於跑步需要不斷地移動您的整個體重,因此跑步比大多數其他活動消耗更多的卡路里。而且您無需快速運行即可達到最大燃燒效果。您從慢速運行中獲得的收益幾乎相同(但是需要花費兩倍的時間)。  有人說,你“不能超過不良飲食習慣”,但這充其量只是事實的一半,正如《英國運動醫學雜誌》 2019年的社論所指出的那樣。